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09.10.2015  12:41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十二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兰州网10月9日消息 开栏的话“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阔步迈进,人民满意、社会认同、世界瞩目。“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成为衡量改革含金量的一把重要标尺。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共创共享·辉煌‘十二五’”系列报道,倾听百姓心声,聚焦百姓感受,反映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敬请关注。

  “十二五”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获得感”来自日渐丰厚的收入。立国之道,惟在富民。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十二五”以来,我国坚持把增长建立在就业基本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2014年人均GDP达到7589美元,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快于GDP增速,居民家庭财产稳定增加。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虽然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却不降反增,城乡就业人员增加到7.7亿人,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就业充分、收入增加,带来了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产生,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2014年消费率提高到51.2%,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50.2%,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获得感”来自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自2012年起稳定在4%以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模日益扩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药卫生改革深入推进,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