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薪"马拉松",别拿"市长都管不了"做挡箭牌
作者:凌国华
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从省到市再到区里,走了一圈又一圈,“感觉自己好像一头拉磨的驴”。“市长都管不了,我们能管得了吗?”“这事不归我们管。”“回去等消息,时间不能确定”……这是湖北42名农民工在辽宁本溪市讨要被拖欠了两年的工资听到最多的几句话。两年时间里,农民工们被省、市、区8个主管部门推来“踢”去,如今,他们仍游走在讨薪的“马拉松”路上。(京华时报,12月11日)
随着春运期间火车票渐次发售,这一年又逐渐接近尾声。对于外出务工者而言,如期拿到足额工资回家,应该算得上春节最高兴的事儿。但这个并非奢望的心愿,却往往会遭遇冷硬的现实。对于一些农民工兄弟来讲,外出务工吃苦受累甚至遭人白眼都不怕,最怕的是拖欠工资。对于他们而言,“讨薪”俨然是一场“战役”。湖北42名农民工在辽宁本溪700多个日夜的“讨薪”经历,堪称“马拉松”。更令人黯然的是,这场讨薪“马拉松”迄今仍然看不到希望的终点。
“劳动监察支队、信访局、市政府、明山区政府、区公安分局、区信访局、区劳动监察支队、辽宁省信访局……说起来,部门各个都有权,可为啥现在还是原地‘打磨磨’?”包工头毛道文的话语,感伤中透着困惑,无奈中透着悲愤。从2012年4月做工程,如今业主已经入住,工人们却仍有118万余元工资被拖欠。多方奔走换来的“市里承诺10月底给钱”,如今看来也成了“空头支票”。
工程做完了,业主入住了,转包工程的人却不见了,施工单位也称“没钱”,要等跟开发商决算后再支付工资。工人们跑遍了市、区两级政府及劳动监察部门和省市区三级信访部门等,得到的答复要么是“不归我们管”,要么是“回去等消息”,甚至有“市长都管不了,我们能管得着吗?”的惊人“高论”。农民工讨薪“马拉松”是如何炼成的,哪些部门、哪些人对此“与有功焉”,由此可见一斑。
42名农民工,118万余元,700多个日日夜夜。无奈的农民工讨薪者甚至自嘲为“拉磨的驴”,跑了那么多路、求助那么多部门,最后仍是原地“打磨磨”,其间羼杂的情绪,农民工曾求助的那些部门,以及毋庸说是拿来做“挡箭牌”的“市长”,是否能感受到讨薪者求助无门之后的苦闷、彷徨和不满?“不归我们管”“不是我们的活”“市长都管不了”等“奇葩”言论的背后,充斥着一种令人鄙视的龌龊。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说到底是没有将群众的权益诉求放在心上,才造成了700多个日夜的讨薪“马拉松”。由此看来,“市长都管不了”更像是一面挡箭牌。因为从公共部门掌握配置社会稀缺资源的公权力来说,处理务工人员被拖欠的工资,实在算不上多困难的大事儿。对于讨薪“马拉松”,他们不是管不了,而是不想管、不愿惹麻烦。非不能也,实不为也。这跟官阶高低无关,而是跟想不想管、愿不愿管有关。
农民工讨薪难已然成为一个普遍的公共话题,舆论多有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它折射出诸如工程层层转包、部门互相推诿等问题,更暴露出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在覆盖面上的多有疏漏。按理说,“欠薪入刑”表明了国家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重视和决心,但在贯彻落实层面上无疑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700多个日夜的讨薪“马拉松”是例证,层出不穷的农民工“讨薪秀”也是例证。讨薪者在诸多部门之间“打磨磨”,听到的却是“不归我们管”“回去等消息”之类的推诿塞责,甚至还有“市长都管不了,我们能管得了吗”之类的“高论”,显然在启示我们,公共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仍旧任重而道远。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公共部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必要性。(凌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