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解读习近平两会重要讲话: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
精准扶贫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现在扶贫关键是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说,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南疆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实施好农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再次表明了党和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阐述了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和工作重点,提出了帮助贫困群众真真正脱贫和长久脱贫的任务和要求。
第一,坚持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不动摇。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2011年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扶贫工作。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对贫困人口实行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根据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工作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实现脱贫目标。《决定》要求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引导劳务输出脱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并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扶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取得明显成效。
2016年,全国各地投入大量人力,向贫困村派出18.8万名第一书记和12.8万个驻村工作队,对3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了帮扶责任人;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超过1000亿元,全国961个县整合各级财政资金2300亿元用于扶贫;全年减少1240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将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第二,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自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扶贫任务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实行以区域开发为主的扶贫政策,并把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作为扶贫主战场,以县为单位推进扶贫事业,后来更进一步把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落后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产业。区域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有其内在缺陷,主要是贫困人口底数不清、针对性不强以及扶贫指向不准,一些真正贫困的居民没有得到帮扶或者帮扶力度不够,不少宝贵的扶贫资源流向非贫困人口。
为了提高扶贫效率,帮助贫困居民早日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推动了中国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变。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要求对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真扶贫、扶真贫,使他们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的目标。
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中央农办等7部门,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要求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精准识别是要将贫困户和贫困村准确地识别出来,精准帮扶是要根据每个贫困户贫困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特别的和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调动各种资源加以扶持。通过个人申请、群众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等严格程序识别出贫困村和贫困户以后,当地政府要为它们建档立卡,联网运行,每年更新。干部驻村工作制度是精准帮扶的有效途径,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2014年4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详细规定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方法,提供了建档立卡的参考文本。
进入2015年,精准扶贫成为中国扶贫工作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多次有关精准扶贫的讲话,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把精准扶贫提升为脱贫攻坚的指导原则,要求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其中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是关键环节。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要定期核查,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分类进行扶持。
从2013年底开始,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全面开展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活动,全国共识别出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900多万人。针对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全国各地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扶贫创新手段。例如,2014年底,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携手,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身定制了扶贫小额信贷。到2016年底,全国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833亿元,全国共有740万贫困户受益。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联合在河北、安徽、山西等6省份的30个县开展光伏扶贫试点,下达516万千瓦的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计划。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在全国2.26万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全国428个贫困县开展了电商扶贫试点,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确定158个贫困县开展了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2016年,全国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达480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49万人。
第三,精准扶贫是一项长久细致的“绣花”工作。中国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巨大。中国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农村。这样,既处于中西部、又处于农村的贫困人口就受到城乡和区域两种差距的负面影响。巨大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加剧了农村贫困,突出了相对贫困问题的严峻性。同时,自然和历史条件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教育不发达,文化落后,人才匮乏,发展经济比较困难。
中国贫困人口规模庞大,扶贫任务极其艰巨。按照现行扶贫标准,我国有农村贫困人口4375万人。解决如此庞大人口群体的贫困问题,既要有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也要做出持久艰苦的努力。返贫现象就是一个影响扶贫成效的重要问题。据统计,2000年至2015年,中国农村返贫率通常在20%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达到60%以上。因此,要实现真正脱贫,就必须打破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巩固扶贫成果。精准扶贫除了要有决心外,还要有“绣花”那样的耐心,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贫困标准也会持续提高。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我国将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进扶贫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准扶贫将永远在路上。(作者:李云龙,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