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个老中医的文学密码

15.06.2015  13:34

我从事文学刊物主编的时候,偶尔见过孙慈福老先生的一些文字,于是,我们在文学的境域中相识了。让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是:一个功成名就的老中医,有着“越老越值钱”的绝对优势,应该是个财富丰盈的乐天派,为何耐着寂寞玩起了文学?带着这个疑问,我产生了破解他文学密码的浓厚兴趣。

走近他的小说视野,我首先嗅到的是中药的芬芳。中医的望、闻、问、切,是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理、法、方、药,是把握除病的重要手段。老先生运用中医学训练有素的诊治方法,睁着内在的眼睛,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那些故事内涵的场景和瞬间,借用望、闻、问、切中医传统诊断手法,把人性的内核演绎成一个又一个的精美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神、色、形、态”。我曾暗自猜度:这老孙头敢情想给自己“孕育”的人物“治病”?

老先生曾对我说,他的文学之路十分曲折艰难,甚至有悲情的情节:青年时期因办《漫谈》小报险些打成反革命,而一度泯灭了文学梦,亲历“读初中时,老校长因为‘咬文嚼字’毁了一生的清誉”。因此,他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他怀念善良;他为人们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他怀念丰富;他为一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他怀念高贵。令人覃思的是最后,老先生还是选择了写作,皈依了文学。

而且,他的作品还让我们读出:他生命之善良,头脑之丰富,灵魂之高贵。这让我想起毕加索的名言:“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更令人兴奋的是他用医生的独特视角与思考,拿起开处方的救赎之笔,用不刻板,也不完全是医学的语言,诠释了一个个鲜活的人性特征,创造了一个个文学中的“这一个”。他的作品是医学还是文学,并不重要,亦如一首曲子,听起来舒服就好。

读孙老的作品是一种享受。他用多种创作手法,揭示人性,励志人生。《故乡的山,故乡的云》就运用了“一箭双雕,一点二面”创作技巧。作者熟稔得像个导演,让故乡的山水呈现出连绵不断的场景,又从偌多场景里挖掘人的心灵世界。“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古城人生性儒雅,讲究温良恭俭让,做事诚信,有一往直前的忍劲。不过,骨子里还有一股不畏强暴的狠劲,惹恼了,也会示强”。老先生就这样揭露生活的本质,刻画乡党的风骨。“我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然我唯独钟情于故乡山水,那是因为她别致的秀美,因为我铭心的情结。我眷念十里画廊的壮美,眷念澧溇沧浪的秀丽,我更眷念那山那水哺育的故乡人……”。萦怀于心的浓郁乡愁中依稀可见作者的美学创意。

把脉》的创作中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创作手法,“既无专业文凭又无师带教的明爹,居然称起‘爹’来”,科班出身的杆子李绝对不服气。明争暗斗的擂台中,应该会让读者产生一对死敌相对的概念,却因双双在“文革”的遭遇成了生死相随的朋友。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行走,那我就跳上一辆马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收束要巧。首先是出其不意,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应当。

陌生水域》作者运用了“淡化情节,形散神聚”的创作手法,描写主人公范表妹属于“瞎子光棍”的人物特征。通篇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平铺直叙,一直在淡淡的气氛之中。而在平铺直叙中,却常有痛彻心灵的情感;在淡化的过程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况味,让人感觉到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凸显出一种内在的精神所编织的情愫。

黑蛋》以“横切悬念,倒叙其事”的创作手法谋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的首段就设置伏笔提挈全篇,“山路像条草绳缠绕在悬崖绝壁上……”悬念暗生,造成读者的疑惑,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解读孙老的文学密码的同时,我也缔结了一段情缘,与孙老先生的关系亦师亦友,情同父子,谊如“兄弟”。

文如其人。读老先生的作品,亦读他这个人——博学、多才;淡定、不彰显,内蓄着丰富的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