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甘肃通渭:大山深处的节俭“明星”
新华社兰州7月1日电(记者王博)中午下课铃声刚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河职业中学食堂打饭窗口前已经有序地排起长队。
7年级2班的学生陈兴梅喜滋滋地排在队伍中央,“蒜薹炒肉、辣椒炒肉,今天中午都是我喜欢吃的菜。”轮到陈兴梅时,食堂师傅依例为她少盛了些饭菜。端出窗口后,她又折返,让师傅把菜再盛少一些,“今天不算太饿,吃不完就浪费了。”
像这样“看人盛菜”的办法,在常河中学,学生们都习以为常。学校食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和男女差异进行份量调剂,让饭量大的学生吃饱饭,饭量小的学生不剩饭。学生互相监督、学生会节俭员监督、值周教师监督的体系严格执行,但食堂门前的曝光台上很久已是空空如也,因为现在很难发现学生用餐浪费的行为。
学校食堂的节约,从降低食材的成本开始。每周一凌晨4点,校长、副校长、总务主任定期轮换与采购员到邻近的甘谷县蔬菜批发市场买菜。每周先由炊事员根据所需列出清单,这样可以确保原料新鲜、安全且低价。
学校还经常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讨论的形式,征求学生对饭菜质量的意见,根据学生口味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尽量使饭菜多样、可口,让学生不留剩饭。食堂剩饭由每天的大约40公斤减少到25公斤,再到2公斤,仅此一项每年减少浪费2万余元。
马媛媛是8年级2班的学习委员,她在收作业时经常发现,不少同学会将作业本的正反两面都写满才丢弃。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这样比较节省纸张”,除了能够替在外打工的父母省下辛苦钱,更重要的是,“可以少砍好多树”。
这些理念都源于学校的节俭氛围。“粒米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我光盘、我光荣”,在常河中学的食堂和教室,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除此以外,学校还利用班会、晨会和校园广播站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勤俭节约,通过“每周一星”的评选和推介,创建“勤俭自强美德少年榜”,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优秀典型。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以“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评选活动和竞赛活动,把节约意识的养成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
今年6月,常河职业中学被中宣部评选为“节约之星”。校长张振东说,学校就是要让学生从节约每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做起,不追求奢华、不向父母提过高的物质要求、不攀比、不浪费,让勤俭成为校园风尚,内化为学生的品格美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