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扭转土壤污染形势须防治结合

04.06.2014  19:00

  由环保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近日发布。据介绍,本次《公报》调查周期为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调查范围是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

  《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公报》指出,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从污染类型看,以无机型(重金属)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物超标情况看,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对于造成我国土壤污染当前严峻形势的原因,《公报》显示,土壤环境质量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工矿业、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和自然背景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值得强调的是,在当前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国家也已明确严格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背景下,不断恶化的土壤污染尤其是耕地污染正迅速吞噬着守护耕地的政策成果,如若不对此尽快加以制止,势必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以耕地为例,《公报》显示,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 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不难发现,在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中,不乏重金属以及有机物,其中,不同于有机污染物类型有着可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实现降解的特性,重金属污染物有着永远在环境里循环、无法降解的特点,由此在带来对耕地土壤不可逆污染破坏的同时,更会危机粮食安全,而一旦重金属污染物进入草地、林地甚至水体等等,也势必会带来对人群的危害。

  这一点,从近年来频发的 “血铅”事件中可见一二。有统计显示,自2009年至2010年间,全国共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达31起。目前,我国由于在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镉、汞、钴等进入大气、水、土壤,使得环境污染严重。

  在记者看来,对于治理土壤污染,必须明确防治结合的政策初衷。在“”的方面,应该通过完善一系列法规、强化监管、严厉处罚等先期引导手段,倒逼排污者选择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在“”的方面,则应该积极探索重金属治理措施和技术,并尽快实现应用。

  首先,应严把入口,完善监管,加强处罚,尽量杜绝污染源。正如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所称,面对严峻的土壤环境形势,国家正在或将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坚决向土壤污染宣战:一是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二是加快推进土壤环境保护立法进程;三是进一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四是加强土壤环境监管。

  其次,强化治理,探索相关治理技术并促其实现应用。实际上,国家已经明确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即国家将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尽管当前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的难度很大,但还是有所突破的。据记者了解,在湖南郴州、云南、广西等地开展产业化示范工作的“蜈蚣草”种植已经在被重金属污染、无法耕种的土地上取得了成效,因此“蜈蚣草”也被称为“土壤清洁工”。此外,我国还有包括对土壤施加改良剂、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改变耕作制度、客土深翻等防治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

  诚然,如果能够切实推进防治结合,在前期加强政策引导,后期强化治理措施,扭转当前我国日益恶化的土壤污染形势,或将指日可待。(记者 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