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一座中国西部敬老院的院民权利实现探索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提出,要完善老年人优待办法。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照顾和优先、优待服务,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中心敬老院,我们看到这家养老院是如何采取措施,积极探索“院民”权利实现的过程。
看到高建贵的时候,他正拎着锄头打算去菜园子里干活。天气依然炎热,几位老人正在院子里的葡萄藤架下纳凉。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热心地递给我们一把把扇子——是这里的老人自己做的。
在这家公立敬老院——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中心敬老院,高建贵和他的163名“三无”(无子女、无住房、无经济收入)同伴住在这里。他们中有部分是失能老人。5名管理人员和政府用公益性岗位招聘的15位护理人员来照顾老人生活。
对于高建贵来说,和其他的同伴住在一起,他有了一个“家”。不用担心流落街头无人照顾。这家养老院设有200张床位,在所有的房间都配备有应急呼叫系统、电话、沙发等设施,还有健身房、棋牌室、接待室、阅览室等娱乐活动场地。
自我参与、自我管理
我们注意到,这里不仅仅是将老年人视为供养的对象,而是充分发挥老人的主动性,将老年人视为敬老院“公民”,积极探索院民自我管理的模式,探索出对老人实行分组管理、五星院民评议、百分考核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实行了“院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
敬老院院长董鸿年说,院里给老年人作了个分类,第一类为劳动能力较好、身体好的老人,他们在向周围居民租赁的40亩土地内建成的蔬菜园里搞种植和养殖:老人们种了茄子、辣椒、玉米,西红柿等蔬菜,在养畜场,老人们还养鸡养羊。
“这些食物都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首先是供给院里老年人自己食用,其次是让老年人能够解决活动、劳动、建设等问题,保证大家动起来,老人也可以去果蔬园散步。” 董鸿年介绍说,老人们种养的东西,实现了院内的自给有余,剩余的出售之后,还可以补贴院内的经济,一年院内收入了10万元左右。”
他说,不要小看这一招,让老年人每天都有一定的活动量,能看到自己是有用的,这让老年人很有成就感。
第二层次劳动能力差一些的老年人,就负责楼院里面的劳动卫生、给大家做好后勤保障。
接下来是失能老人,目前有失能老人60多,由敬老院的护理人员负责照顾。
我们看到,院里给老人们的饭食规定了“十个一”的标准,牛奶、肉、豆制品、鸡蛋、水果、红烧肉、卤肉……每周必须出现在菜单,而且每个季度续聚餐一次。院里还对老年人实行五星院民评议和百分制考核等管理办法,五星院民评议作给老年人发放奖金的重要依据。调动了老年人的积极性,好多老年人都很积极。
精神保障人格尊严
除了吃穿住之类的基本保障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这里组织老年人自娱自乐,打打象棋扑克,也吸纳长期志愿者过来为老人疏导情绪。
院医何兴明过去是附近村卫生院的中医,他是长期志愿者之一,不拿任何报酬给这里的老年人看病。这位已经67岁的老人2000年的时候开始接触养老院。他说,中医对老年的养生保健有一套办法。如治疗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都很奏效。
他还承担起心理疏导的角色: “我遇到过一个人,脾气很别扭,由于肝郁气滞导致身体和情绪问题,就劝他,肝气对人很重要,脾气要改,现在他脾气好多了,知道遇到事情要慢慢来。”
像这样的长期志愿者还有若干名,他们为老人测血压、陪老人聊天,疏解老人的孤独、封闭的心理。心理咨询的志愿者学生和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组织,一年会来好几次。
有了矛盾如何化解?敬老院的4个楼层有4个小组,可以给楼长反映,提意见,这些意见整理上来以后,院务小组就会从这些意见中挑选出来进行甄别和选择。这里我们了解到,农村老人集中养老因为卫生生活习惯不够好、加上年纪大之后存在偏激、偏执等心理,也会彼此之间产生矛盾。
“有些养老机构出现过因为矛盾产生的恶性事件。” 董鸿年说,为了帮老人更好适应新生活,院里积极注意老人的思想倾向,及时化解矛盾,还选出楼长帮助协调楼层老人关系、处理日常问题。 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和细致的思想工作,院里新来的老人,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培养一定的卫生习惯,也转换了角色。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健教授说,从人权角度讲,老年人权益保障有着独立、参与、保健与照顾、自我实现以及尊严五个基本原则。
“这里推选产生楼长,老人可以自我参与管理。对于管理方式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出老年人的参与性和自主性。而种菜种地,刺绣,都是老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而平等对待、不能歧视是很重要的原则。在这里我们看到对老人的照顾是平等的,能让老人感觉到生活的尊严,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他还指出,中国社会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延缓了,这种条件下政府保障是一种兜底式的保障,拿甘肃来说,属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整个财政收入水平比较有限,如何用有限的财政收入做持续的保障,对甘肃省乃至对全国,仍是需要探索的课题。 (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