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李白故里遇李百 热衷卖字做慈善

18.08.2017  09:43

  古有李白出蜀游四方,今有李百入蜀居青莲。人们爱李白,或爱其诗歌磅礴大气,或仰其品性潇洒不羁,却鲜有外乡游客离开故土,定居千里之外的李白故乡。来自黑龙江的李百,就是这样一位安居李白故里,建亭卖字的人物。

   一人亭中坐,听音东北来

  李白故里江油市青莲镇,位于绵阳市城区以北,是绵阳市重点打造的“国际诗歌小镇”。太白碑林与李白出生地陇西院毗邻,是青莲镇的重要景点。夏日炎炎,正是青莲镇的旅游淡季,太白碑林景区游客寥寥。在一片无人经营的小吃摊点附近,景区南大门处一家名叫“李百诗亭”的小亭子格外显眼。

  李百的诗亭上贴了许多他自己创作的诗词和对联,两侧贴有他的自我介绍和媒体对他的报道 解佳伟/摄

  亭子四面贴有诗词对联及剪报,亭内空间仅七八平米。一位须发斑白的男子端坐在案几前,面前是铺开的宣纸,他便是诗亭主人李百。“一讲李百一李白,一位凡夫一位仙。二讲李百比李白,一在平地一在天。”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

  李百操着与四川方言迥异的东北口音,将他和青莲镇的故事娓娓道来。谈话间,他不时吟唱自己创作或改编的诗词与故事。“白发的老婆婆,铁杵把针磨。她告诉你有了恒心和毅力,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收获······”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便被他改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偶尔走过的游客被歌声吸引,驻足欣赏。

  李百不仅仅会写李白的诗词,在看完电视剧《苏东坡》后,他写了一副《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佳伟/摄

   足记遍南北,江油伴李白

  李百原名李洪斌,今年57岁,是黑龙江省青冈县人。他从小就热爱古典诗词,尤其喜爱李白的作品,后来甚至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为“李百”。成年后,李百进了部队工作,一待就是13年。从部队复员后,他进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工作了10年。儿女成年之后,为了追求心中的诗词理想,李百辞了职,开始在全国各地奔走取材。

  他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孟姜女庙附近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辗转去了山东、海南。2006年10月,出于对李白的热爱,他来到李白的故乡江油市青莲镇定居。和景区负责人协商之后,他在太白碑林南大门前建了一个“李百诗亭”,以出售诗词字画为生。李百还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首《一字诗》,贴在了诗亭的窗户上。

  刚到青莲镇时,李百只是学习作诗写字,并不拿来出售,因此收入并不稳定,生活拮据。“有时候馋肉,拿两块钱去买,人家都不卖给我。”后来李百就把他写的字和诗放在诗亭里,让来往的游客指出不足,然后再修改,就这样一点点成长起来。2007年秋,李百卖出了他的第一份诗作:“满目黄花满眼春,亭前梅放暗香沉。一帘幽境一帘梦,半是神仙半是人。

  现在的收入比当初好了不少,但李百和他的诗亭并没有太大变化。他至今仍用着一款老式的直板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李百戏称它为“智障手机”。

  李百热情地请记者喝了雪碧,还向记者唱起曾在饭局上改编的歌曲《将进酒》 解佳伟/摄

   地震心亦震,卖字做慈善

  2008年汶川地震,太白碑林景区受灾严重,李百也被迫离开江油。灾区重建后,李百第一时间返回青莲镇,发现自己的诗亭还在原处。

  “政府还给我发了一床毛毯和被子,给了我200块钱。”他听说书法家范曾靠卖字画捐给灾区1千万,而自己却在拿救灾用品,觉得有必要学习范曾,为公益事业献上一份力量。

  从2011年8月起,李百开始给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款,用于援建贫困地区的“母亲水窖”。李百表示,自己每月最少捐1千元,旅游旺季收入高就捐得多些,最多的时候捐了1万元。截至2017年7月,李百作为母亲水窖终生捐献志愿者,已经捐出了100多口母亲水窖。

  李百向记者展示他捐款给“母亲水窖”的捐赠证书这样的证书已经攒了厚厚的两大本 解佳伟/摄

  夕阳西下,云层遮住阳光,微风吹过,消解了暑气。几名游客从山上下来,路过李百诗亭,和李百聊起天。兴之所至,一位年轻游客拿起诗亭内的横笛吹起一首不知名的曲子,李百侧耳倾听。听罢,他又悠悠唱起。“灵山圣水,魂牵梦绕,别无他想。”正如李百自己所说,一亭一人,简单,也不简单。

  兰州大学校园记者 刘嘉靖 李若 王钧 解佳伟 指导教师 魏占兴 郭翠玲 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