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简介
【基本概况】
西北民族大学成立于1950年8月,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占地2880多亩,分城关校区和
榆中校区。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14万余人。现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5505人。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
学校拥有一支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60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40余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40多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3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现有70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畜牧学、兽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法律硕士、艺术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程硕士。
学校现设有26个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医学院、
口腔医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设有6个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格萨尔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藏文典籍全文数字化研究所。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9项,国家教改项目23项,省级精品课程32门。学校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精细化工、口腔内科学。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藏、蒙)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会计学、历史学。4个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气电信实验教学中心。
目前,学校建有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综合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3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9个甘肃省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3个甘肃省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2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技术平台。
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是全国唯一首批被认定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民族院校。
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34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70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1500余件,其中3级以上文物117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73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6项,省部级项目33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93项。学校研发《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两次被甘肃省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学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被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加、韩、德、俄、蒙古等国家的二十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学校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截止目前,聘请了20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和近600多位短期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500多名留学生。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金雅声
全面主持学校党委工作,分管组织部(党校)、机关党总支、保密委员会,兼任党校校长。
联系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校长:赵德安
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分管发展规划处、人事处(人才培训交流中心)、财务处(财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联系点: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
常务副校长:马景泉
协助校长负责学校行政工作,负责校地合作办学工作,分管国际合作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图书馆工作。
联系点:历史文化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
党委副书记:王扎西
协助党委书记负责党务工作和组织部工作,协助校长负责人事处工作,分管学生工作处(部)、学生就业工作处(校友拓展中心)、团委、校体委、保卫处(武装部、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联系点:体育学院、美术学院
副校长:郭郁烈
分管党委宣传部(校园网络宣传监管办公室)、档案馆、博物馆、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学报编辑部、《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工作。
联系点: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扎西
分管纪委、监察处、审计处,党委统战部、离退休干部工作处、工会(教代会常设主席团)、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负责“联村联户”、“两个共同示范县”建设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
联系点: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法学院
副校长:玉苏甫江
分管后勤工作
联系点: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预科教育学院
副校长:李正元
分管学校办公室(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教务处(招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实验中心和四川大学对口支援工作。
联系点:外国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副校长:何烨
分管科技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心)、社科处、研究生处(部)、学科建设工作办公室(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校医院、口腔医院工作。
联系点: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格萨尔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伊斯兰文化研究所、中国藏文典籍全文数字化研究所
总会计师:李辉
协助校长负责学校财务工作,兼任财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分管国有资产管理处(房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资产经营公司工作。
联系点:经济学院、管理学院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法治校,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夯实基础,提升内涵,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弘扬先进校园文化,着力构建和谐校园,把西北民族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