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农业工程科技论坛兰州举行 聚焦食物、生态安全
中新网兰州9月27日电 (记者 丁思)9月27-28日,第23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在兰州大学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草地农业、食物安全、生态安全。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围绕草地农业对我国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影响与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结构转型、草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工程技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和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办。与会代表从各个方面对草地农业在我国未来农业系统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建议从政策、技术推广、产业等方面加大对草地农业的扶持。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又是草牧业发展难以替代的载体,在适应我国食物消费结构转变、保证饲料和畜产品供给安全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发展草业是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机构”协调发展和实现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战略,并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我们农业工作者要肩负起农业结构改革的重任,适应历史潮流,实现从耕地农业到草地农业的历史嬗变”,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介绍,所谓草地农业就是“草地+n”的大农业,在草地农业结构中草地大约占农用土的25%,畜牧业的产值大约不少于农业总产值的50%。当然还有n项其他产业,如林、果、棉、杂等等,在草地农业的框架内,因地制宜,优化布局,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对于草牧业的未来五年发展,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卢欣石则称,要进一步落实草牧业试点和粮改饲试点,推进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甜高粱等种植,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保障苜蓿等优质饲草料供给,在南方草山草坡实施节水高效人工种草,推广冬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在农区、牧区、农垦区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实施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加快草种保育“扩繁推”一体化进程,突出发挥了草业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畜牧业发展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和协同作用。
在草产品专业化生产与管理技术的需求,卢欣石还建议,重点需求专业的品种与配套的技术,进一步需求化肥、农药的合理应用与有机生产技术;草地机械能消化吸收引进与自主研发更加小型化、山地化的草业机械和更加节水的灌溉技术与设施。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则提出了“桑和畜牧业”发展的方式。他说,桑树在我国资源丰富,有2000多种;饲料桑由来已久,是一种可在世界各地利用的特殊饲料,粗蛋白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可消化的营养成分比大多数传统饲料多,可作为山羊、绵羊等的主要饲料,拥有雄厚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潜力巨大。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刘旭说,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加快发展草牧业,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这些政策为我国发展草地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工程院为进一步探讨草地农业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中的作用,解决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草地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我国草地农业发展之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旭说,此次论坛将进一步深入探讨草地农业对我国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影响,解决我国农业结构转型、发展草地农业存在的工程技术问题。
据悉,甘肃是传统草业资源大省,也是我国草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草产业已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国家重大政策支持下,甘肃草产业蓬勃发展,优质牧草基地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在牧草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底,该省草原面积为3.83亿亩,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410万亩,苜蓿留床面积1010万亩,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到百余家,草产品加工能力310万吨。特别是紫花苜蓿和人工草地面积分列全国第一、二位,草业及草地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均达35%以上,是全国草产品和牧草种子的主产区。(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