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草原生态屏障建设综述:美丽草原我的家

04.08.2014  09:38

  原标题:美丽草原我的家——全省草原生态屏障建设综述

  清晨,当你喝一杯浓香的牛奶开始新的一天时,你是否想到来自那美丽大草原的牛奶更加醇厚浓烈?当你享受着餐桌上的牛肉、羊肉,穿戴羊毛绒服装、牛皮鞋时,是否想到这些食材、物件源自草原?当你久居“钢筋森林”,是否向往回归到绿色草原的大自然怀抱,漫步于辽阔无垠的绿毯上,倾听那悠扬的牧歌,心中莫名的郁闷一扫而光……

  其实,草原距离我们的生活十分近。甘肃有天然草原2.68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草原面积居全国第六位。草原是我省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是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甘肃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为了让大家了解甘肃草原、感知甘肃草原,让我们走进陇原广阔、神奇、美丽的大草原。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草原类型丰富多样

  一株株小草,遍布陇原大地。

  夏日,草木茂盛的季节,让我们俯瞰甘肃草原:甘南高山草甸,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青藏高原东北;星星点点的黑牦牛、洁白如云的藏绵羊,珍珠一样撒落在草原上。白帐篷、格桑花、骑马的牧民,构成一幅恬静柔美的高原藏民族风情草原画卷。

  河西走廊、祁连山麓流青溢翠,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境内广袤的草原铺展开千里碧毯,与音符一样流动着的牛羊相呼应,与连绵起伏、白雪皑皑的群山相映衬,勾勒出粗犷的祁连风光。沿永昌、山丹、玉门、瓜州、敦煌境内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海市蜃楼般地守卫着丝绸要塞,内陆河流域广阔无垠的草原显露盎然生机,芨芨草、梭梭、白刺郁郁成片,一簇簇、一丛丛、一片片,汇成“绿海”,北锁“黄龙”、南保绿洲,硬是阻挡着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向走廊绿洲和内陆入侵的步伐。

  陇中、陇东黄土高原,一层层梯田上,一道道沟梁边,一坡坡、一洼洼,人工草地连片成带。紫莹莹的苜蓿、粉艳艳的红豆草,还有箭舌豌豆、毛苕子、青燕麦、小黑麦等优质牧草翠色欲流,蓬蓬勃勃,延伸天际,将黄土高原装饰得生动而秀丽。

  陇南秦巴山区,滔滔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上游的灌丛草地和亚高山草甸绿意盎然,徽成盆地碧野千里,这里水草丰美,与高耸山峦的森林形成色彩深浅不一的“碧波”,增添了醉人的景致,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美哉、壮哉,甘肃草原,面积如此广阔,类型如此多样。

  省农牧厅厅长康国玺向记者介绍了甘肃草原的独特性:“由于甘肃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山地的交汇过渡地带,构成了天然草原过渡性明显、类型多样、区系复杂、牧草种类成分丰富的特征。因此,甘肃天然草原可谓全国草原的缩影,也赋予了甘肃草原巨大的经济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对全省乃至国家的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和能源安全都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甘南草原包括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沼泽化草原等,这里有著名的“亚洲第一牧场”——玛曲草原;祁连山草原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丽的六大草原之一”,蜚声中外的远东第一大牧场──山丹军马场就坐落在大马营草原。在河西走廊广袤的荒漠草原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极旱荒漠草原自然保护区。黄土高原草原区有庆阳、平凉、秦安、临夏一线以南地区的草甸草原和温性灌丛草甸,以北至兰州、会宁、环县北界一线的草原化草地类型,以及环县、华池、镇原、庆城、宁县、灵台等为代表的黄土梁峁残塬草原区,是甘肃人工种草精华之地。

  草原生态生产意义重大

  民间常说:“山上一簇草,山下一眼泉。”在青草茂盛的地方清流潺潺,而在无草覆盖的地方,一旦有雨,便是泥沙俱下。可见草的生态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务院于2013年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是我省生态保护建设获得国家支持的重大政策性战略平台,草原是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是甘肃国土的主体,是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应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长期奔波在草原工作第一线的省农牧厅副厅长刘志民深有感慨地向记者阐述:“加快草原保护建设,事关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草原是我省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生态脆弱区;是长江、黄河、内陆河的主要发源地,也是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很多珍稀动植物特定生存地区。加快草原保护建设,对于恢复生态,改善民生,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在甘肃农田、草原和森林三大绿色植被生态系统中草原占60.8%。以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地为代表的甘肃草原地带,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甘肃省自产水总量299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58亿立方米,黄河流域135亿立方米,长江流域106亿立方米,绝大部分水源都来自草原区。甘肃草原是具有全国意义的水源涵养区。

  同时,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原是这片生态脆弱地区的天然植被类型。这里的草原减缓了库姆塔格、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的合拢和前移,担负着保护世界名盛——敦煌不成为第二个“楼兰”、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无可替代的功能,是我国西北一道防风固沙的天然绿色生态屏障。

  其次,我省有300多万少数民族,大多集中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在这些自治州县中,以草原牧业为主的牧业县有10个,其中农村人口约占少数民族总数的1/4以上,从事草地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一半以上。草原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是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定的基础保障。

  草原还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重生态功能,甘肃草原以其类型功能多样,在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甘肃草原又是全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是绿色、有机肉蛋奶生产基地,是保障食物安全的主要物质基地,也是甘肃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基地。

  保护草原生态势在必行

  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美丽的大草原上,也有不和谐的景象。甘南玛曲草原,黄河沿岸横着一条长长的黄色沙带,与绿草碧水极不协调,沙梁还在逐年“长高”;河西走廊,稀疏的荒漠草原上,修建石油、天然气管道、公路、铁路等,给草原留下了一道道宽大的“硬伤”,风起尘扬,成为沙尘暴源地;甘南、陇南、陇东,探矿藏、钻石油、挖药材,人为毁坏草皮,大片草原裸露出砂石、沙砾、黄土,草原伤痕累累……

  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加之人类长期以来对草原生态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草原保护和建设不重视,只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过度利用和人为破坏影响,致使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洪涝干旱、泥石流和沙尘暴频发。

  我省从2003年开始实施了国家重点草原生态项目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任务10775万亩,补播改良退化草原2875万亩,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从2011年开始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使2.41亿亩天然草原和2388万亩人工草地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使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保护草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省将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不断增强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草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