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鹏代表:用“新基建”机遇促“老智库”升级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即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并明确规定创新基础设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基础设施。全国人大代表范鹏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在国家层面解决过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的科技和科教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基础设施普遍缺失及落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他建议,在国家“新基建”投资中解决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创新基础设施普遍缺失及落后的问题,用“新基建”机遇促“老智库”升级。
范鹏代表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安排基本建设投入,持续加强了教育、医疗、文化、党校等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08年以来,伴随国家为拉动经济增长在基本建设领域大规模投入,全国各地方的高等院校、城乡中小学、职业技术院校、城乡医院、文化馆、博物馆、地方党校等过去薄弱的领域,都得到了全面的大幅改善。目前,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已经成为唯一没有国家基础设施投入的系统,唯一长期没有解决科技和科教基础设施缺失问题的系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全国各省区市在1979年后都恢复组建了社会科学院,大部分省区在市一级也有社会科学院。虽然层级不同、规模不同,但基本职能相同,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要阵地、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委政府的综合性智库。”范鹏代表认为,目前,全国地方社科院存在的共同突出问题,一是环境狭小;二是收入低下,人才难留;三是科研和科教基础设施普遍缺失及落后,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地方社科院近30年没有基本建设特别是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投入,部分院没有科研楼、图书馆,部分院的科研楼、图书馆已经变成危房。对于其中的院区和收入两大突出问题,应由各省区自己设法解决。但是,就建设创新基础设施特别是数字化工程而言,由于中西部省区都是吃饭财政,或吃饭都不够的财政,严重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自身无力解决基本建设投入,无力改善地方社科院的创新基础设施。
范鹏代表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属于典型的社会事业,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建设投入,以地方社科院系统极其陈旧的科研条件,难以胜任中央的要求。现代社科研究需要解决创新基础设施,它包括学术活动、信息集成、协作研究、实验试验、展示交流等工作条件,需要有可供阅览的图书馆,研究生教学场所,各型学术报告厅、研讨室和会议室,科研成果展览厅和实验室、档案室等场所。尤其在团队项目、集体项目日渐增多的今天,亟待改善地方社科院系统的创新基础设施。
他呼吁,在国家发改委“新基建”有关创新基础设施的资金安排中,列入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科技和科教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工程专项,用于社科院系统的科研楼、图书馆、大数据平台等建设或者改造项目,特别是需要对西部省区的社科院创新基础设施项目给予倾斜。“如果能够每年在国家的年度投资计划中安排10亿元以上资金,即可在三年内基本解决问题。”范鹏代表说。(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责编:武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