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香溢陇原 ——全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文明,是城市进步的标志。
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自金昌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后,我省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和文明城市零的跨越,兰州、嘉峪关、庆阳、白银和敦煌市、清水县、静宁县也获得地级或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如今,走在我省的许多城市街头,你会发现,十字路口闯红灯、横穿马路的人少了,在路边耐心等待、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人多了;将果皮纸屑随手乱扔的人少了,投进果皮箱的人多了;公交车上抢座位的人少了,为老弱病残让座的人多了……
这一个个细节折射着每个城市的文明和魅力。
提升幸福指数 感受城市美好
生活在城市的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着城市的美好、感受着城市的文明。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兰州将创建工作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美丽兰州”紧密结合在一起,秉承“为民、靠民、惠民”的标准,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提升市民幸福度,激发市民幸福感”的创建之路。
国内外瞩目的“兰州蓝”得到环保部充分肯定,向全国总结推广了“兰州经验”,兰州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深入开展环境卫生“互学互查互评”大提升活动,对城市六大出口、中川城际铁路沿线、“三不管”楼院、部分老旧小区等进行综合整治,打造出32条城市管理示范街。在中央电视台组织评选的全国2015年度“十大幸福城市”排行榜上有名。
庆阳实施“五个百”便民工程,新建、改造城乡幼儿园、小区蔬菜销售点、便民公厕、各类停车场共400多个,治理城市巷道100多条,有效解决了市民出行难、买菜难、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大力推进城市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主干道和街巷硬化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28.54%,主次干道亮灯率达到95%以上。
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突出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注重改善民生,注重办实事好事,注重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社会治安、医疗服务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解决和改善。
提升公民素质 形成崇德向善风尚
牢固树立“先塑文明人、再建文明城”的理念,金昌市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中培养,在实践中塑造,在环境中熏陶,让崇德向善、诚信友爱、和谐幸福成为人们追求的崇高目标。
清水县组织开展万名“清水好人”评选活动,在城区建成好人一条街,集中展示好人典型2000余例。结合精准扶贫启动了“组十团、讲百场、进千村、强万户”的“十百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
我省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着力点,深化创城工作的思想道德内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各提名市县普遍开展了“做文明有礼的甘肃人”、诚信建设、“德润陇原”等活动,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评选表彰,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集中整治行动 全力优化发展环境
白银市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公厕专项整治行动等多项环境与健康方面的政府惠民实事,使爱国卫生工作不断贴近百姓、贴近民生、贴近实际,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夯实了基础。
静宁县启动“讲文明、提品质,共建美丽静宁”文明提升行动,以背街小巷、城中村、县城出入口、城乡接合部等为重点,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每周一下午上街头、进社区、包路段,以学雷锋便民服务活动助力城市环境治理。
在创建过程中,各提名市县开展了以城乡环境卫生、交通治安秩序、市场经营管理等为重点的集中整治行动,加大城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餐饮街店、老旧社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盲区死角的治理力度,环境脏乱差大为改观,城乡基础设施不齐、灯光不亮、垃圾不清、市场不洁等问题得到解决;加大对基层文化、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活方式,提升了城乡宜居品质和人民幸福指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正能量
敦煌市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渗透到未成年人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播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金种子”。全市涌现出15名酒泉市“美德少年”和200名敦煌市“美德少年”。
嘉峪关市开展了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困难职工等重点人群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中心—站—队—组”四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实现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为创建文明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治文化市场,遏制黄赌毒现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全面实施,乡村学校少年宫和社区学校少年宫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不断健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得到优化。
伴随着一步一个脚印的文明城市创建,收获的不仅是那光彩照人的金字招牌,更多的是创先争优的信心与决心,是广大市民的称赞与微笑。(记者尤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