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盛会绽放新时代文化魅力
6月2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以“逐梦新时代——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圆满落下帷幕。
半个月的时间里,近万名文艺工作者会聚在黄浦江畔,追逐梦想、展示才情,数千万人次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其中,尽享艺术带来的欢乐、激励和感动——
成就艺术高度
弘扬中国精神 推出优秀作品
3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是展现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新面貌、新气象的最好舞台。
51台演出剧目在本届艺术节舞台上共演出102场,涵盖戏曲、话剧、儿童剧、曲艺剧、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音乐会、民族音乐会、杂技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38台剧目参与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最终评选出10台获奖剧目。
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排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舞剧形式讲述人们熟知的红色题材。极简舞台上,报社记者、裁缝掌柜、小学徒、黄包车夫、卖花女……12年的潜伏生涯,李侠与兰芬,悬念重重的故事,诗意动人的表演,巨大的艺术张力,被专家评价为“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大量涌现,成为本届中国艺术节的鲜明特点。无论是舞台艺术还是视觉艺术,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正成为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
5月31日晚,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获奖作品逐一揭晓,鼓乐《保卫娘子关》、群舞《红高粱》、丝弦小戏《村官三把手》等20台演出脱颖而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群舞《击壤歌》的小演员们,均来自湖北江陵县农村,大多是留守儿童,平均年龄仅8岁。孩子们童趣十足的演绎,让人仿佛置身于江汉平原的田间地头。“妈妈小时候也是这样玩泥巴的!”一位年轻妈妈给孩子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3个国家级专业大展首次汇聚在中华艺术宫同馆呈现,共计展出作品近1200件,全面呈现近年来视觉艺术的优秀创作成果。
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是艺术节最集中的交流平台,吸引了700多家机构参与,展示演艺作品1100余个、文创产品5700余种。这也是文化创意产品首次被纳入中国艺术节的框架中,尤其是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大背景下,不少旅游文创特别是红色旅游文创的展示成为本届博览会值得关注的亮点。
涵养文化温度
以人民为中心 共享艺术成果
“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是中国艺术节始终不变的宗旨。
本届艺术节公益演出共计56场,参与第十六届文华奖、第十八届群星奖角逐的院团与艺术家积极响应参加艺术节系列公益惠民演出。为本届艺术节承担首场惠民演出的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表示,来上海演出惠民专场,黔剧院拿出了看家本事,“高水平才能让老百姓满意。”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带来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由于档期冲突,原计划的惠民演出一度准备取消,该院院长李小雄向主办方申请改期加演,他说:“我们不只是为评奖而来,更是为了推广剧种、接受全国观众检阅而来。”
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八届群星奖以紧贴时代、扎根群众的文艺演出和便民惠民、线上线下的丰富活动,为艺术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群星奖84个参评作品组合形成音舞惠民场和综艺演出惠民场,使观众从中体会来自五湖四海、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
入围本届群星奖决赛的84个作品,取材均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展现城市、农村风貌的,有讴歌时代英雄和榜样人物的,也有描绘清洁工、快递小哥、空巢老人这些普通百姓生活的,百姓关注的话题在群星奖作品中都能找到。
节目表演者均来自一线群众。上海长宁有一户居民,一家四口不是科班出身,却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乐器,平常喜欢在家吹拉弹唱,其乐融融。这是入围本届群星奖决赛的器乐重奏《和·鸣》灵感来源。作品通过5位演奏家演奏古琴、手碟、迪吉里杜管(澳洲土著部落传统乐器)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8种乐器,创作出和谐动听的旋律。
“一次偶然走访,我来到一户居民家里,被家里收藏的满屋子奇奇怪怪、来自世界各地的乐器所吸引。于是有了《和·鸣》的创作动机。”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介绍。
为惠及更多群众,十二艺节演出坚持公益票价,参与艺术节展演的51台优秀剧目在上海全市19个剧场演出102场,出售门票逾10万张,票价区间在60元至380元,其中中低价位票超过60%。
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面向观众免费开放,并提供语音导览、专业导赏、剧目展示、公益讲座等文化服务。三大展览还邀请美术、书法篆刻、摄影展览艺术委员会专家、展览入选艺术家开展公共教育和文化惠民活动,包括名家讲座、专家导览、艺术体验等。
提升节庆亮度
实践文旅融合 创新传播手段
本届艺术节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举办的首次国家级艺术盛会,积极践行文旅融合为艺术节的举办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形式和内涵。
在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上,扶贫旅游的文创产品得到广泛关注。山西展台展示了5幅手绘山西扶贫旅游地图。这些手绘扶贫旅游地图平均每月会卖出10万余份,为公益机构和旅游者提供了直观的扶贫指南,发挥了艺术惠民的作用。
“百万市民看上海——看大戏,游上海”活动是十二艺节在文旅融合方面的新探索,不仅精选了40条上海市内文化旅游线路,还特别融入了观赏艺术节演出剧目的环节,借十二艺节的精品剧目有效提升了上海城市“精致游”的品质和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艺术节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极大提升和扩大了艺术节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也使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得以共享优秀艺术成果。网络直播首次全流程介入艺术节,使优秀的文艺作品高效传播,跨越了地域、时空的局限。
370万观众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舞剧《天路》。艺术节期间,演出剧目完成18次手机直播,点击量近1420万人次。22场全剧直播,点击量近6700万人次。
“云上群星奖”依托国家文化云、上海文化云,联手140多家地方文化云,从中央到省市层层推广,开创公共文化传播新模式,成为本届群星奖最大亮点。截至5月30日9时,“云上群星奖”专题总访问量达4428.5万人次,其中直播访问量1943.7万人次,超额完成十二艺节“千万观众在线上”的目标。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依托上海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届艺术节专门构建票务系统,实现“网络购票,线下取票”,全国各地的观众都可通过票务平台实现一键购票,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也开设了网络预约平台。“互联网+十二艺节”的理念渗透至艺术节的方方面面,拉近市民与艺术之间距离。
主办方表示,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实际行动,是展示国家文化形象和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3年后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将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