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放养""无情放养"……大学实习="放养"?
图片来源:网络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记者却发现,部分大学生感觉实习是在被“放养”。为什么步入社会的重要一课变成了社会不待见、学生不认可的“放养”课?高校和用人单位如何共同发力,帮助大学生们修好这门“必修课”?
很多大学生感觉实习是在被“放养”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王琨刚刚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实习,她告诉记者:“实习不但让我了解了未来的就业方向,还提升了工作和处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单位我认识了不少人,‘人脉’广了以后找工作也会方便一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很多像王琨这样希望通过实习提升能力的同学。但同样也有不少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实习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大三学生李想就是“无奈选择”中的一员。在这个暑假,李想要完成一项“极不情愿”的“任务”——学校要求他们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并且还要在开学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书。
通过家人“托关系”,李想最终找到了一家国企的文案岗位。但他表示,自己并不想实习。“这真不算是新鲜事,我们一个班也没几个真去实习的,大多数都是‘托关系’开个实习证明,去单位的次数不超过三次。现在看来,这种‘放养’实习绝不是好事,浪费了‘准就业’的实践机会。”刚刚走出校园、踏入职场的余尧对实习有着更深切的感悟。
事实上,除了“自愿放养”的学生,还有一批怀揣梦想的学生被用人单位“无情放养”。
“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是我连领进门的师傅都没有。想学点实践经验,真的不容易。”说起自己的实习经历,天津某高校大四学生范玮一肚子苦水,“刚来没经验,除了一些端茶倒水的杂活,正经工作一律没机会接触。老员工不愿意教,更不给机会上手操作,那俩月实习除了学会泡咖啡,几乎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