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脱贫”与“致富”——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面前的“两道题”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冯志军 魏建军)一面是300余万贫困人口亟待五年内摆脱贫困,一面是“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难得发展机遇,当“脱贫”与“致富”的问题同时呈现在面前时,对中国的欠发达省份甘肃而言,必须“谋定而后动”。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甘肃代表团7日举行开放日,被甘肃官方视为“十三五”时期“一号工程”的扶贫攻坚成为外界关注焦点。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表示,过去5年,甘肃500多万贫困人口如愿摆脱贫困,但未来五年“让317万贫困人口如约奔小康”仍是艰巨任务。
作为中国典型的贫困省份,东西绵延约1600公里的甘肃属于多民族省份,地貌复杂多样,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许多村庄藏于大山深沟中,缺水缺电,生活不便,经济落后。
事实上,甘肃的贫困远比文字描述得更为严峻,中新社记者在近年采访中获知,不少从深山里扶贫搬迁出来的耄耋老翁对火车和各种家用电器有着“初生婴儿一般的好奇和恐惧感”,甚至一些老人此前从未使用过电和机动交通工具。
甘肃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全面奔小康如何不拖全国后腿?王三运说,自2012年以来,甘肃先后实施了三个阶段的扶贫政策,收效显著。但在扶贫对象、措施和效果上也存在着“扶真贫”、“真扶贫”和“真脱贫”等问题的考验。
王三运强调,这需要充分发挥好大数据平台监测倒逼,各项政策的落地生根,驻村工作队的协商,社会力量的整合聚焦和考核评价的激励导向等“五个作用”,从而防止假脱贫、假政绩等现象出现,形成层层追责的高压态势。
在对“脱贫”深思熟虑的同时,甘肃也在考量“致富”的机遇。昔日里辉煌繁盛的古丝绸之路让甘肃曾有“天下富庶,无出陇右”的赞誉,但随着丝绸之路的没落,这里逐渐被贴上“苦瘠甲天下”的标签。
“甘肃不仅有穷的问题,还有‘富’的问题,其文化丰厚度在全国排第五位,文物古迹达到1万余处,世界文化遗产7处……”在王三运看来,丰富的文化元素是甘肃值得探索的一处“富矿”。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这是重塑辉煌的难得机会。
今年9月,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在甘肃敦煌举行。这一此前鲜见的国际性人文交流平台落户于此,被长期封闭的甘肃视为“与世界牵手”的绝佳机遇。“人流商贸密集了,经济自然就起来了。”有当地人已开始憧憬历史上“驼铃声声,商旅不绝”的繁盛景象。
王三运表示,敦煌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唯一的交融之地,国家把一个国际性的文化战略平台放在甘肃,这是从敦煌的历史地位、文化影响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的。它不仅对甘肃是很好的发展机遇,从中国乃至世界的角度看,也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文化交融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