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碎片化”时间静心阅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昭示着“互联网+阅读”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使阅读变得轻盈与丰盛:不必捧着典籍摇头晃脑“苦读”,取而代之的是“指尖阅读”,手指一动,信息纷至沓来;不必舟车劳顿借书阅读,准备一个电子设备,随时随地都携带着一座“图书馆”。阅读的姿势也由洗手焚香,变成了躺着、歪着、斜着——舒服就行。让人“舒服”的快餐阅读、浅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们已然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那么,既然这一趋势不可逆转,我们就需要改变思维方式,聚合“碎片化”的时间,沉下来静心阅读。
欧阳修说,写文章构思有“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信息碎片化时代更是如此,人们每天通过“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微博、微信、APP等移动终端让“碎片化”的信息如潮水般涌进我们的生活。但接收到的这些海量信息,通常是一些孤立的、只言片语的、只有结论没有推理过程的。时间久了,我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下降,思想观念也会变得狭隘和偏执。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框架,遇到新的信息,先不必忙着收藏或分享,而是将符合自己体系的“有序纳入,有序分享”。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有没有主动阅读、有没有独立思考、有没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是我们阅读是否有效的重要途径。换言之,也许你读一本书可能不是碎片化阅读,但是如果你没有思考,它依然是无效的;但是读一篇“微博”可能只是碎片化阅读,但它拓宽了你的视野、引发了你的深入思考,并内化到了你的知识体系,那它就是有效的。
传统读书的做法是拿到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其实这样就被书本身牵着鼻子走了。互联网时代,你应该回到问题的原点,就是看这本书之前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主动、创造性地去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不应局限在一本书,可以在几本书之间展开“主题阅读”。
互联网时代,还应学会输出,把阅读中得来的东西,内化之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可以是写一篇文章或讲给朋友听,因为要想把一件事讲清楚,你就需要把这件事本身理解透彻、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而且输出还有一个好处,用计算机的术语来说,就是原本储存在大脑相当于“内存”位置的信息,经过整理和加工转存到“硬盘”里了,这就能释放出内存中原本已占用的大量缓存,这些大脑内存空间可是相当宝贵的,从而让大脑能继续以高速状态运转、处理信息。
聚合“碎片化”时间,用于碎片化的阅读。其实阅读不在方式,而在内容。我们不应被工具绑架,而应成为主动者。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要学会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从容面对碎片化阅读的新生态,静心阅读,给生命增加密度,让心灵光明、自由、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