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不能以量论胜负
在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中,在专题民主生活会通报时,有的部门和单位总是如数家珍地展示各类数据,花了多少时间撰写,修改的多少遍,开了多少次讨论会,相互之间批评有多少条……诸如此类。字面上看去,“为民务实清廉”如火如荼,然而群众对此并不感冒。
“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究学,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事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统计数字是我们理性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前提,没有具体的数据,一切工作的判断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一味的晒数字、玩数字、比数字,用数字来掩盖问题,用数字来代替落实,再漂亮的数字也是“秘书帮”们自娱自乐的游戏,再漂亮的报告也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近年来,只要统计部门一发布人均工资,网上立马就是一片哀嚎,“拖祖国后腿”者有之,“无颜见江东父老”者有之,民间更有“张家有钱一百万,其余九家穷光蛋,平均下来都十万”的讽刺段子,如此在统计数据上“下功夫”,把黑的变成白的,白的变成黑的,不仅让统计数据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成为粉饰太平的“遮羞布”,更让群众被欺骗,大大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用密密麻麻的数字来汇报工作、表明成绩、证明自己,早已成为很多人常用的一种方式。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以量论胜负,而是凭质定输赢,坐在机关办公室,对着抽象冰冷的数字,对着天花乱坠的材料,能感受到多少民间疾苦,群众期盼?更有甚者把官当得太像官,凡是依靠“二道贩子”汇报,这样对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缺乏真切感知的干部怎么能把话讲到群众心坎上?把事做到群众心里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员干部无论工作身在何处、位居何职、从事何业,有没有“四风”的灰尘、污垢,问题多不多,毛病改没改,群众看得最清楚、心里最明白、最有发言权。因此,各级各部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妨用“群众满意度”给其他数据“挤挤水分”,确保我们的工作真正地切合民意、贴近实际。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只要广大党员干部摒弃对“数据”的依赖,真正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群众的感受来检视自己的工作,从群众所思、所盼、所急出发,找准工作的思路、发展的重心、改革的路径,教育实践活动就一定能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