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清水探索

09.06.2014  10:09

  “新建的房子是三室一厅一厨一卫,日子过得很舒坦。”说这话时,天水市清水县红堡镇杜川村村民杜会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曾经被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长期困扰的清水县白沙乡马沟村村民,受益于全省首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不仅有了干净漂亮的新居,而且处处荡漾着文明和谐新风。

  在清水县,这样的乡村美景不是一村一院,而是惠及169个村落的民生工程。如今,像杜会清一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受益的农民达到17.3万人。

  这其中,清水人巧绘新村景的探索值得思索。他们围绕加快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一手抓农村新村新居建设,一手抓“一池两改三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走出了“乡镇景区化、村落景点化、民居现代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

   科学规划绘蓝图

  在清水县,这些青山绿水环抱、蓝天白云掩映着的美丽乡村,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首先是新村新居布局的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和超前性。

  秦亭镇二坊新村的别墅式小二楼灰瓦白墙、整齐划一;永清镇杜沟村硬化的巷道与村民新居间夹着绿化带,花草树木高低错落;白沙乡马沟村整洁的村道上垃圾筒一个接着一个,沿村公路旁设置有大型的垃圾箱……

  一村一景,处处体现着科学规划的成果。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是清水人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他们在建设之初,统筹规划、发改、建设、交通、水利、农牧、林业、扶贫等部门技术力量,组织相关专家深入村组农户,对农村新居建设工程和“一池两改三化”为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逐村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清水还创新投入机制,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农民自己筹一些”的办法,保障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全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10.8亿元。

   产业培育惠民生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马沟村将自然条件差、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99户461人统一搬到川道区居住,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之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马沟村把生产发展摆在首位,充分利用川塬区地理优势,依托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大力发展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累计发展塑料大棚380座,新建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12座,栽植苹果200亩,大樱桃100亩,种植半夏380亩,在西灵山建成高标准核桃示范园1处2200亩,发展暖棚养畜户155户,饲养仔猪1240头。

  “搬下来,好处真多,变化真大。”马沟村文书马平刚说,不仅吃上了自来水、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生产发展上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介绍说,家里建了2座大棚,种了2亩半夏,核桃园有10亩;大棚和半夏每年收入2万多元,核桃园也将进入收获期。

  美丽的赵尧村同样让搬迁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近年来,全村围绕“高山蔬菜、川地大麻、适地核桃、普遍劳务、户户畜禽”的产业发展布局,积极发展以大麻、核桃、劳务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新建核桃园2300亩,年种植大麻面积800亩。

  清水县围绕林果、畜牧、经作、劳务四大主导产业的总体布局,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的核心任务,大力实施林果增收、畜牧增收、经作增收、劳务增收、药材增收和惠农政策增收六大增收工程,因村因地制宜,分类分户施策,每年以6万亩的增长速度发展以核桃和苹果为主的干鲜果基地,年均种植蔬菜10万亩、半夏2万亩,新建养殖小区10个以上,年输转劳动力6万人,创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同时,成功打造了西灵山等6个5万亩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示范区,基本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生态文明显内涵

  易地搬迁型、产业支撑型、旧村改造型、劳务带动型、危房改造型五种新模式,是清水县探索出的符合县情实际的新村新居建设模式。同时,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清水县推行“一池两改三化”新途径,走出了环境卫生管理的新路子。

  实施“一池两改三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修建垃圾池,改造危墙、危房,绿化环境、硬化巷道、亮化村庄,建立“门前三包”,环卫“十户轮流值班”等管理机制,推广垃圾“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模式,极大地改善了昔日的“脏乱差”面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清水县积极开展示范村创建工作,红堡镇贾湾村、秦亭镇赵尧村等一批新村示范村和永清镇张杨村、红堡镇西城村等一批村庄环境整治示范村,发挥了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清水县委书记刘天波告诉记者,结合双联行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县上组织千名科级干部和千名党员干部开展入农户、听民声、解民困、理民事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创建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目前,清水县以庄天二级公路沿线为重点的五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全面建成,以整治建设背街小巷、乡间小路、村野小桥、小沟小渠、垃圾处理小场点和文化健身小广场为重点的“六小民生实事”正在有序推进。

  全县相继建成文化广场、安全饮水、卫生室、文化室、“农家连锁店”等一大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累计建成各类新村122个,新修砖瓦房和砖混结构别墅式二层楼房35147户175735间。如今,又有47村3048户农民新居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当中。到今年年底,全县农村居民住宅砖房率可达到65%。(记者牛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