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存缺陷设施不全 慢行交通系统离兰州还有多远?
原标题:慢行交通系统, 离兰州还有多远
白银路天桥坡道狭窄。
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中,越来越多人行天桥在饱受拥堵之困的兰州纷纷架起。这些天桥,曾被寄望在解决绿色出行、提升居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段时间以来,兰州晨报记者随机观察了兰州15座人行天桥,发现这些天桥的通过台阶少则82级、多则119级,仅有一座设计有无障碍通道,一座设计有顶棚,一座虽配套有扶梯却从未开放,无一配备升降电梯,设置标准自行车坡道的更是屈指可数……
这不仅为行人在马路上与机动车相争路权埋下隐患,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2015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将兰州列为评价体系倒数第二等级——“较适宜步行城市”的结论。
城市的真正主人是市民,公共交通设施规划更不能绕过行人。尴尬的天桥设计提醒兰州重新思考城市步行系统,梳理现有交通脉络,修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缺口。
A 现状
台阶太多老人走不动
两年了,刘钰江(化名)再也没能牵着妻子到黄河边晒晒太阳、听段秦腔。76岁的他家住城关区鼓楼巷,两年前接受了心脏支架手术。在那之前,附近的居民总能看到他拉着老伴的手一起出门散步、买菜。
术后,老人的体力大不如前,老伴的血压也忽高忽低,腿脚不再利落。每每从家中往滨河路方向走去,看到横在眼前的过街天桥,只好默默折身返回——桥太高,他们过不去。
挡住老两口去路的是酒泉路天桥。10月22日,兰州小雨。这座设有8个方向引桥的天桥,被冲刷得干干净净,然而待记者上桥,就觉出不适——台阶太薄,迈一级成碎步,迈两级又抻腿。
一手拖着买菜小车,一手打伞小心翼翼下台阶的徐大爷抱怨着,“台阶爬着费劲,下着眼晕。再说了,能加个顶棚多好,省得打伞,走道也稳些。”
不过这桥在徐大爷的眼中也非一无是处,他指着台阶两侧的自行车坡道说,“兰州的天桥很难找到这么宽坡道的。” 记者这才注意到,老人今天在早市买了不少蔬菜,少说20斤的买菜小车安稳地从坡道通过,真是省力不少。
自行车推行坡道设计存缺陷
2013年亮相的水车园人行天桥是黄河风情线的一处景观,桥身南侧做以水车磨坊凉亭设计,北侧临河梯道置水车造型,外观抢眼。
走上台阶,记者感觉步伐平稳,节奏良好。美中不足的是除凉亭设计有顶棚外,桥体其他部分仍被风吹雨打,上下82级的步行台阶两侧均未设置自行车推行坡道。特别是,此桥所处的南滨河路是兰州市景观路段,车流、人流量一直很大。而从此桥向东至中山桥西侧天桥只有2处斑马线,向西至温泉水会仅3处斑马线,十几米的目的地,行人若不走天桥,想过街则要被迫绕行几百米。
同样人流量大的还有中山桥西侧天桥。在记者观察的10分钟内,因为没有顶棚,平均每分钟有65人顶着小雨穿过桥面。记者发现86级的台阶还是给不少老人带来不便。头发花白的黄大妈两手紧攥栏杆,在近30厘米的自行车推行坡道挪着步子,“你们年轻人体会不到,我们年纪大了,爬楼梯就跟登山一样,这个坡要是再缓些就好了。”
更窄的自行车推行坡道出现在白银路天桥,不足15厘米。应该说,一般自行车两个脚踏板之间的距离远超过了这个宽度。想要把自行车推上桥,只能将车身向推车者身体一侧倾斜,如此一来,自行车的重量将大部分压在身上,大多数人都会感觉非常吃力。不难想象,类似尴尬的坡道设计阻断了买菜小车、婴儿车、轮椅过桥的可能。
设施不全商贩“无情”占据
10月23日上午9时,秋雨初歇,兰州气温已降至2℃。在甘肃省人民医院门前,记者上了一座设有无障碍通道的过街天桥,天桥将平缓坡道与梯道相结合共设四向引桥。据测算,使用楼梯通过用时1分钟15秒,选择坡道通过则需两分钟零四秒。虽说通过时间较长,但10分钟内,平均每分钟有11人选择坡道行走,以老年人居多。
73岁的李婆婆在儿子的搀扶下选择经坡道过街,她自己患糖尿病多年,隔段时间就会来医院复查。在她看来,这座天桥不用爬楼梯,随走随歇,方便了不少。但她告诉记者,“冬天就不走这桥了,桥上风大,更怕下雪,雪一积就容易打滑。”
记者注意到,由于没有安装顶棚,此时楼梯和坡道上已经形成了几处积水。“天桥要是能和商场一样装上扶梯,加上顶棚就好了”,一旁的李婆婆补充道。
给人行天桥加装电梯的想法并非未被考虑——2013年,西站连廊天桥作为兰州市首座配备扶梯的人行天桥建设完工。遗憾的是不知何故,扶梯至今没有开通。记者走访此处发现,扶梯两侧扶手上积满灰尘,台阶缝隙中布满泥土,不少地方已经生锈。
爬上48级台阶,西站连廊天桥上恍如集市。正值周末,临近16时,摆摊的商贩占据了整个桥面,显得狭窄拥挤。家住天桥东侧阳光家园小区的李先生长久以来选择在桥下横穿马路。他有些无奈,“这座天桥我基本上不走,又乱又绕,我宁愿在地面穿过去。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没办法。”抱有这种想法的行人不在少数。仅记者驻足的15分钟内,平均每分钟就有65人从桥下自西、北两个方向闯过红灯,横穿马路。来往车辆时刻刹车避让,造成一长排车辆的短暂等候。什字转弯的公交车时不时被强行过马路的行人逼停,险些发生剐蹭。
B 思考
道路交通安全成为公民基本生命安全之一
闯红灯,横穿马路无疑是一条危险的“捷径”。
WHO(世界卫生组织)有关道路交通伤害的研究表明,在全世界道路上死亡的人员中,一半为“弱势道路使用者”,即行人、骑自行车的人和骑摩托车的人。
在中国,道路交通伤害是人群伤害致死的第一位。2010年全国死因监测系统数据显示,行人占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1/4。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道路安全与伤害预防官员方丹告诉兰州晨报记者,“发生道路交通碰撞时,许多行人会遭受严重伤害和残疾,这些伤害往往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和康复治疗。同时,道路交通碰撞给卫生系统带来巨大压力。虽然尚无行人死亡和伤害对经济影响的具体全球估值,但据估计,一般情况下,道路交通碰撞的支出占政府国民生产总值的1% —3%,这一数字甚至可能高达6%。由于碰撞往往导致家庭主要收入者的死亡、伤害和残疾,加之高昂的护理费用,道路交通碰撞很可能导致受害者及其家庭陷入贫困。”
2015年9月,联合国193个会员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健康和福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要求“到2020年时,全球公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伤人数减半”。这意味着,“在城市化水平和机动化水平不断增长的趋势下,未来的道路交通安全将成为各国政府需首要保障的公民基本生命安全之一”,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如是说。
2016年9月,中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宣布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国别方案》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构建交通运输安全体系,提升客货运输安全质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等交通安全目标落实举措。
郭长江表示,当今的挑战是在更短时限内,使发展中国家的道路交通死亡率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呈下降趋势。
C 评价
NRDC:聚焦城市慢行交通设施 兰州“不好走”
除却上述考量,城市交通的面貌也长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品质和身心状态。
前不久,《柳叶刀》发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学者有关专题报告对此进行阐发——“城市规划需要鼓励更多人步行、骑车以及使用公共交通,同时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这将有助于降低空气污染并鼓励居民更多步行和骑车,最终帮助提升居民健康。”
在兰州晨报记者实地观察15座人行天桥后,却发现这些天桥的上下台阶少则82级、多则119级,仅有一座设计有无障碍通道,一座设计有顶棚,一座虽配套有扶梯却从未开放,无一配备升降电梯,设置标准自行车坡道的更是屈指可数……
今年初,国际环保公益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聚焦中西部17个城市慢行交通设施,发布《2015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评价体系将城市的步行适宜性分为五个等级:步行天堂、非常适宜步行、适宜步行、较适宜步行、不适宜步行。在百分制的评价中兰州仅得44分,位列第四等级“较适宜步行”末端。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表示,城市街区和道路要有人情味儿,不要单纯为了汽车开道,也要为居民骑车散步提供便利,并增加多种交通方式的接驳,便利居民出行。
慢行交通系统什么样?
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说:解决现代城市的复杂问题,应该用生命科学而不是物理科学的方法。
对行人友善的城市,它的街道会保持一种令人从容徜徉的尺度。自步行友好、绿色出行、慢性交通概念提出以来,迅速形成广泛共识,中国慢行交通城市建设潮起。
兰州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于2013年出台《慢行交通系统规划》,针对市民步行和骑自行车两种出行方式进行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期望通过“慢行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实现城市“绿色出行”的回归。
慢行交通若想为更多的市民接受,就需要解决两个实际的问题——安全性差和舒适度低。行人若要在马路上与机动车相争路权,那么弱势一方的安全肯定会受到威胁;行人若要冒着风吹日晒出行,那么其出行的舒适度肯定会降低。
未来的兰州交通系统会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既有的判断是将在《兰州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中系统解决。
这并不是一剂全新的药方,但所有人都在期待全新的破局。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