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时评:为甘肃鼓掌 盼大家跟上
政府投资究竟该投向哪里,始终就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征程上的核心话题之一。对此,我们既有沉甸甸的经验与收获,也有水汪汪的遗憾和教训。
一方面,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示范带动效应愈加明显,地方政府投资也做了大量有益探索。
从学理上讲,作为影响经济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投资在当期是需求,从长期看则是有效供给,这就使得投资成为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的上佳结合点。从经验上看,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过程中,投资始终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早已作为经典案例,写入新中国经济史。从效应上说,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合理有效投资业已并仍将继续起到“一石多鸟”作用——补短板、调结构、优供给、促创新……
另一方面,坦率地说,有些地区政府投资的实施路径和具体投向,就显得不那么科学了,甚至可言有几分盲目,很难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比如,在财政收支压力相对较大等背景下,PPP模式很受地方政府重视。有利于鼓励引导社会投资、创新投融资机制、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PPP,发挥出愈加明显的特殊重要作用。但在一些地区,合同变更“家常便饭”,产品质量“稀松平常”,服务水平“差强人意”,“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公共产品”更是无从谈起。个别地方的政府投资甚至“悬羊卖狗”,挤进竞争性领域变相牟利。
若是再考虑到个别地区以PPP之名,行政府回购、固定回报、变相融资、明股实债和违规举债之实,就更加令人唏嘘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甘肃探索政府投资退出竞争性行业,更显可贵。偏居西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脱贫攻坚补短板任务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较重”的甘陇大地,盼着包括政府投资在内的“每一分钱”都发挥出效益,可能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更加渴切。然而,越是如此,政府投资就越是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并以扎实行动和切实努力,拿出向牟利说不、为发展夯基、对子孙负责的更多实绩。
数据显示,2013~2016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快于全国水平1.9个百分点。从甘肃此次探索不难看出,广大西部地区不但自身发展的脚步快了,理念和实践也逐渐在更多方面“领跑”。
全国两会期间,科教界对“西部难留人、孔雀东南飞”的讨论很热烈。其实,科教英才也好,社会资本也罢,如果总在一些地区感到难展拳脚进而一走了之,恐怕就需要我们从体制机制层面多做检视了。
西部地区历史传统悠久,人文积淀深厚,赶超意愿迫切,“孔雀”总会一代代成长,“资金”也会一股股冒出。若是制度设计合理、实施科学有效、约束激励到位,让“孔雀”觉得留得住、有奔头,让“资金”觉得有路径、有回报,或许不远的将来,不仅本地的“孔雀”不会轻离,外埠的“凤凰”争相来投也并非难事。(作者: 宋时飞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