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丝路绚丽甘肃】规划大景区 谋划大发展
原标题: 【精品丝路绚丽甘肃】规划大景区谋划大发展——《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解读
记者 秦娜
日前,历时一年多编制而成的《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份凝结着甘肃旅游人智慧、指明甘肃旅游发展方向的《规划纲要》甫一出炉,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被认为是我省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省为什么要建设旅游大景区、将如何建设?针对这些问题,规划项目负责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陶雪松对《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解读。
建设旅游大景区是大势所趋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是漫长的丝绸之路历史序列最为完整、遗存比较丰富的路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
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全力推进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嘉峪关、张掖丹霞等大景区建设,形成最具吸引力的丝绸之路旅游精品线路”。
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树立科学旅游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陶雪松分析说,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产品,也是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甘肃省旅游资源虽然富集,但整合开发不够、转化利用滞后,景区整体规模小,容纳游客少,接待能力低,游客逗留时间短,平均花费少。(转3版)
(接1版)一流的资源,三流的开发,成为甘肃旅游难以做大、做强的根本制约。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建设大景区。可以说,建设旅游大景区是国家战略实施的实际需求,也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大景区,充分发挥其聚集要素、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那么,什么是大景区?陶雪松解释说,大景区是指体量大、旅游项目多、吸纳能力强、空间连贯完整、功能配套完善、管理统一顺畅,能使游客逗留2-3天的旅游景区,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突出的品牌效应、巨大的带动作用。
分步建成20个旅游大景区
《规划纲要》从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开发模式等方面全面阐释了我省建设大景区的总体思路。
陶雪松介绍,大景区建设旨在通过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战略机遇,以旅游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实现三个转变:旅游资源由多头管理、粗放开发向统筹整合、集约开发转变;旅游产品由传统游览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由低层次、单一化向精细化、差异化优质服务转变。从而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实现我省旅游转型升级。
按照《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省建成年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以上的20个大景区,成为全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和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为达到这一目标,《规划纲要》确定了两步走战略,即到2017年,率先建成百里黄河风情线—锦绣丝路园、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崆峒山、嘉峪关、麦积山、张掖丹霞、黄河三峡、敦煌阳关—玉门关等8个大景区;到2020年,建成大云寺—王母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马踏飞燕、紫金花城—神秘骊、黄河石林、拉卜楞寺—桑科草原、红色南梁、官鹅沟、渭河源、冶力关、兴隆山等12个大景区。
当然,建成20个大景区并不是终极目标,而是通过大景区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层层推动,到2020年,市州建成30个精品景区,县区建成50个特色景区,全省形成“235”布局的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体系,全面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转化利用,以大景区建设带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到2020年,全省接待游客达到3.6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00亿元,旅游业真正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同时,《规划纲要》还根据每个大景区的实际,研究借鉴其他省份景区发展经验,创新提出了“双核吸引,内强外合”的强强联合发展模式,如莫高窟—月牙泉等景区;“景区为核,内修外拓”的景区拓展提升发展模式,如崆峒山等景区;“核心保护,圈层开发”的圈层保护性开发模式”,如嘉峪关等景区;以及“文化为魂,产业为体”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游憩为脉,度假体验”的景区升级模式、“跨界整合,协调共赢”的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等7大发展模式,对大景区建设极具指导意义。
全面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规划纲要》将旅游产品、线路规划及市场营销单列一章,足可见旅游产品开发是景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核心产品体系,即开发建设自然文化博览展示馆、生态绿地游览观光线、地质遗迹探奇揽胜区、峡谷溪水漂流景观带、沙漠戈壁探险走廊、汤浴温泉康体疗养中心、田园民俗风光庭院、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文化演艺娱乐场所等系列观光与休闲、度假、探险、养生、科普、修学等相结合的高品质复合型产品。
在陶雪松看来,《规划纲要》在重视创新升级传统旅游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新兴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充分考虑我省实际,依托我省旅游资源优势,提出进行养生保健游、淡季旅游产品开发、低空旅游产品开发、沙漠戈壁(旱极)开发、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和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等新产品及新业态规划。例如,在研学旅行产品中提出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兼具创意性和可操作性。
旅游商品匮乏,旅游周边消费不足一直是我省旅游发展的弱项。针对此,《规划纲要》也作了详规,如各地要设立旅游商品研发专项基金、成立旅游研发中心,每年推出一批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较强的新产品,丰富旅游商品,扩大旅游购物。
与此同时,我省还将实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到2020年,全省特色旅游商品达到1000种以上,评选命名“甘肃旅游推荐商品”100种以上,各市州扶持发展畅销旅游商品10种以上,各大景区至少研发1个标志性旅游商品,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30%左右。
在线路规划方面,《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形成精品丝路线、黄河风情线、华夏寻根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6条主题品牌线路,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