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崆峒文艺奖戏剧类、曲艺类获奖者感言

23.09.2014  19:16

  原标题:书写现实写活身边人——第四届崆峒文艺奖戏剧类、曲艺类获奖者感言

  记者 柳娜

  近年来,我市各文艺院团在加强剧目建设、创作优秀作品的同时,坚持并发扬自身特色,在戏剧艺术的发展中,进一步贴近民众、提高自身的艺术创作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果。纵观获奖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叙述角度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艺术家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创作出了一批生活气息浓郁,具有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剧目,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平凉泾河艺术剧院负责人张耀轩、《知心玫瑰》编剧曹酩:

  《知心玫瑰》由我们剧院历时三年,四易其稿创作完成,运用喜剧手法,表现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们观念的转变,通过喜剧矛盾冲突,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在变革时代里的精神面貌,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特别是把玫瑰花拟人化,增强了喜剧氛围和喜剧效果,形成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较好的统一。

  近年来,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重要题材。我们力图通过剧目,通过普通百姓在大历史中的命运变化,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农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气象,使剧目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与地方生活特色。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把最能反映百姓生活,最好看的剧目送给老百姓,给他们带去欢乐。

  《华亭曲子戏(上)》编者朱平、金光宇:

  自从华亭曲子戏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后的几年来,政府重视了,民间艺人积极性高涨了,唱曲子戏的社班增多了,“小曲子”唱红了华亭的村村社社。然而“跑调”、“走样”、“同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了,“传承”环节失去目标,“创新”过程低位徘徊,华亭曲子戏被秦腔、眉户“同化”的步伐加快,出现了“国宝”被人为“降级”的苗头,其特殊的人文价值受到挑战。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千方百计做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工作时,必须遵循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规律,确保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得以传承;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误导,以致使濒临灭绝的遗产因被“同化”而消失在我们这个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亭曲子戏》一书的编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本书我们从搜集资料、调研、编写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感谢给我们这个奖,这是华亭曲子戏的荣光,是文化遗产的荣光,是我们这些文化工作者的荣光,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住这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将它们推向世界。

  《和谐人家》导演、编剧姬亚宏:

  《和谐人家》是一个计生题材的剧目,我们从编剧到排练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一边排练,一边修改,剧目逐渐完善,在省上的交流汇演中受到好评。这次能获得崆峒文艺奖,非常高兴,我们将继续打磨、提高作品质量,多演出、常演出,最终将获奖作品打造成经得起历史和观众检验的优秀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