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张家川窑儿村发展“乌龙头”产业 成多年生“印钞机”
中国甘肃网10月8日讯 (通讯员 毛晶晶)如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乡窑儿村村民大多数不种庄稼,他们的地里都种上了一种名为“乌龙头”的树,家里的留守人员给这些树浇浇水,再施施农家肥,就能为他们每年每亩带来5000元以上收益,年轻人也可以放心地在外地打工挣钱。说起这些“乌龙头”树,村民们都高兴地说这是他们的多年生“印钞机”,更是对他们的村支部书记马甲平赞不绝口。
这些“乌龙头”树,得从去年说起。
窑儿村,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虽然村里的土地大都修成了梯田地,但严酷的自然条件还是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土地必须靠天吃饭的现状。眼看着别的村陆续盖起了砖瓦房,村里的年轻人们待不住了,纷纷奔赴外地打工挣钱。年轻人走的越来越多,土地也荒芜的越来越多,做了一辈子农民的村支部书记马甲平坐不住了,这些荒芜的土地怎么办?为此,他整夜睡不着觉。
2013年4月份,无意中的一次赶集给了马甲平灵感。那天,街上有人叫卖刚上市的“乌龙头”,被他看到了。他忽然间想起了自己村上村民们田间地头栽种的三三两两的“乌龙头”树。这个东西好!这是他的第一感觉。别人家的能卖,自己村里已经有,说明气候适合,应该能种植。第一次,他忘掉了自己到集市的目的,急急忙忙赶回了村里召集班子成员开会。他给大家说了想在村上试种“乌龙头”的想法,班子成员全票一致通过。
说干就干!他给乡政府汇报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了乡政府的大力支持。
13年的清明节刚过不久,植树正当时。马甲平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村民们的支持,就自己带头并发动村组干部及部分群众先行试种。但“乌龙头”多为野生,找树苗成了难题。为此,他和村干部们多次深入张家川县马鹿、闫家等乡镇找苗木,马不停蹄,20多天后,找来的苗木终于种到了100亩荒地里。
“乌龙头”种到了地里,马书记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闲了到地里看看他的这些“宝贝疙瘩”们。
一年的细心呵护,“乌龙头”80%以上成活并能采摘了。2014年,这些“乌龙头”树为窑儿村带来了亩均4000多元的收益。借着长势收益良好的东风,窑儿村又将“乌龙头”的种植面积扩大到200多亩,止目前全村共种植300亩。
采访中,先期试种的村民马万虎告诉记者,目前这些树苗还不是高产期,等到了高产期,一亩的收益保守估计都要在7500元以上,而且除了施施农家肥,几乎没有什么成本。
“乌龙头”试种成功了,如何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谈到这个,马甲平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记者,由于“乌龙头”既有药用价值,又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所以根本不愁卖不掉。现在村上才种了300多亩,规模还有点小,等到明年自己还要发动群众栽种更多的“乌龙头”,等有个五六百亩了,就发动群众成立产业合作社,并在村里建立一个深加工厂,做纯天然绿色“乌龙头”的精深加工与销售,让这小小的“乌龙头”带领我们村更多的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