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 稳中有优 稳中有新 稳中有破 稳中有好 兰州“十二五”画上圆满句号

01.01.2016  13:08

  原标题:稳中有进 稳中有优 稳中有新 稳中有破 稳中有好 兰州“十二五”画上圆满句号

  2015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我市紧扣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大兰州、新兰州”的要求,全面落实“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行动、“6873”交通突破行动等重大部署,努力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有优、稳中有新、稳中有破、稳中有好”的良好态势。

  全市生产总值、农业生产、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实现平稳增长。

  一是经济发展总体稳定。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增速0.5个和1.5个百分点,在全省的首位度可达30%以上,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农业生产保持平稳。预计实现一产增加值55.7亿元,增长6%,高于全省增速0.7个百分点。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稳健增长。预计分别达到25563元和9035元,增长11%和12%,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四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地区财政总收入580亿元,增长19.9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3亿元,增长19.6%。向上争取资金情况比较好,全市共争取各类资金35亿元。五是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物价总体水平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全年可以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培育成长。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8:37.42:59.9,总体上呈现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

  一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性不断增强。实现三产增加值1247亿元,增长10%。特别是通过开展“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养老和安全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分别达到6328亿元和154亿元,增长13%和10%。电子商务企业突破2000家,交易规模达到700亿元,增长40%。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预计完成增加值175亿元,增长9%。特别是科天化工、正威铜加工、四联光电等企业的产能正在积极形成和逐步扩大,下一步将成为兰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三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西北印刷文化产业园等29个项目进展顺利,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93家,预计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8.73亿元,增长14.47%。协调开通到上海的“兰州旅游号”和到宁夏中卫和省内嘉峪关、天水、张掖、武威、白银的旅游品牌列车7列,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4100万人次,增长21%,旅游总收入达到325亿元,增长26%。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800万人次,出入境旅客达到19万人次,分别增长14%和90%。四是特色富民产业壮大提升。新增高原夏菜5.75万亩、中药材5.31万亩、百合1万亩、玫瑰2.71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7.04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730万头只。特别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扶持爽口源百合产业基地、回乡妹泡菜加工等30个优势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73%。五是非公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实现增加值1187亿元,增长23%,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共完成投资988亿元,增长15%,占全部投资的54.28%,超过投资的半壁江山。

  新区开发、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改革打造新亮点。

  一是新区开发迈出新步伐。中川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兰秦快速通道全线贯通,新区内部通车里程达到338公里。产业集聚功能不断强化,实施“出城入园”项目36个,新引进香都进口商品城、中外运、陕旅集团等项目107个,长城梦世界文化博览园、奥特莱斯、西部国际商旅文综合生态产业区等项目开工建设,到位资金585亿元,“三个500强”企业达到38家。综合保税区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营。职教园区全面启动建设,市体育学院交付使用。“飞地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亮点。依托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制定了“1+8”的科技创新改革政策,培育了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中国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彭家坪产业研发基地”、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各类孵化器55个。出资7亿元参与组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建成运营兰州科技大市场。举办第二届兰州科技成果交易会,签约项目108项,签约金额1.36亿元。特别是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实施“1+10”创新创业配套政策,成立了兰州创客联盟,培育船说创业咖啡、金盾生物化工、“1898”等新型众创空间32家,形成了一批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亮点。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进展。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09.37亿元,2号线一期工程启动实施。城市二环路基本打通,北绕城东段高速启动建设,中川至永登公路、盐什公路、阿干镇至马坡公路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海岗公路即将建成。雁白黄河大桥主桥合拢。西津西路下穿工程建成通车。棚户区开工建设25844套,超额完成499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000套,建成保障性住房10282套,分配入住21207套。编制完成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将在部分城区先行试点建设。特别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水源地项目,被列为“一号民生工程”加快推进,37个主要施工面已启动24个,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四是重点领域改革激发新活力。先后三批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77项,编制完成“五张清单一张网”。全面推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1910户、注册资本721.73亿元、从业人员14.3万人。整合市属国有资产股权,将6家平台公司的国有股权划转至兰投公司,基本实现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

  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招商引资、金融市场培育取得新突破。

  一是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新突破。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创新治污举措,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环境审计试点工作,成立兰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在全省首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试点。今年在区域和局部天气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我市城区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截至12月30日,新标优良天数达到252天,比上年增加6天(老标天数环保局再未统计),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天,全部为外来沙尘天气影响。治理大气污染的“兰州经验”得到国家肯定和推广,中央党校将其凝炼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验的典型案例,人民日报《内参》刊登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经验”,尤其是在前不久召开的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市作为全国唯一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会并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二是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取得新突破。举办了国际跨境电商物流大会、国际清真科技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与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韩国浦项市、阿尔巴尼亚马拉卡特拉市、哈萨克斯坦曼格斯套州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开通了“兰州号”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和中欧国际货运往返班列并实现常态化运营。举办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各类节会活动37个,邀请1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兰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展演活动,组织群众文艺团队赴俄罗斯参加国际民间交流艺术节,赴英国参加第51届白金汉国际民间艺术节。三是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组织了中国兰州国际水性科技产业大会等招商推介活动,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002个,到位资金1053.45亿元。四是投融资市场培育取得新突破。组建了兰州农商银行,实现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大力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全市上市储备库企业达30余家,读者集团、庄园乳业成功上市,国芳工贸、陇神戎发进入上市审核。制定了“1+3+8”财政资金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组建完成兰州新区锦绣丝路产业投资基金、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发展基金、经济区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以及城市建设基金、养老产业发展基金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平台。实施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行动计划,11户企业实现挂牌上市。880家中小企业在省股交中心挂牌,实现融资114.95亿元。完成直接融资235.752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融资成本下降34.8%。前11个月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比上年增长18.62%。

  精准扶贫、增加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为民兴办实事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精准扶贫成效好。制定出台“1+21”精准扶贫方案,全面完成剩余91个贫困村脱贫任务,实现全市整体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2%以下。实施扶贫攻坚交通先行行动和“百片千村”工程,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49亿元,新建农村公路502.3公里,解决6.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旧房3534户,建成“乡村舞台”199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130个、全民健身场地200个,实现了通村道路硬化、标准化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全覆盖,超额完成31个“百片千村”建设任务。扩大“支部+协会”互助资金试点范围,为120个试点村每村注入互助资金50万元,为3444户农民群众发放互助资金6135.7万元。二是增加就业成效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6%。实现劳务输转31.66万人,创劳务收入58.54亿元,增长6.9%。成功举办首届兰州大学生创业论坛,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行动和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万企计划”,共扶持610户小企业,吸纳就业4000多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1亿元,扶持带动1.7万人实现就业。三是社会保障成效好。探索建立不同养老保险的整合、并轨机制,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的自由转移接续。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建成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2%。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报销政策,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5%、75%。四是社会事业成效好。建成幼儿园1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50所,新增学位9020个。启动实施市一院、市二院扩建和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开展城乡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工作。制定出台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开工建设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中心和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中心,虚拟养老院服务人数达到24万人。组织开展“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360多场次,惠及农民群众20万人次。7个市级应急避难场所和8个县区应急避难场所基本建成。五是为民兴办实事成效好。统筹资金30.3亿元,全面完成为民兴办的7项24件实事,其中新增就业、安置困难群体就业、棚户区改造、整村推进等4件超额完成任务。同时,承办的省上为民兴办实事全部按期完成。

  对当前发展形势的研判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既要树立宏观的大思维,也要增强微观的精准性,既要看到发展的明显进步,也要准确把握发展的薄弱环节,既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也要不断增强信心和决心,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势,全力以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一,要看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我市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其中,既有总量不足问题,更有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很多产业、产品层次低、附加值不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二产增长压力较大;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存在压力;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也有一定的压力。

  第二,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新要求。从我市来讲,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就是要把宏观要求和微观情况结合起来,在明年工作中注重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把握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把握抓存量与抓增量的关系,把握做长板与补短板的关系,把握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研究和落实政策,尤其要围绕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把中央和省上的政策“接好”,结合实际加以运用;二是把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实好,真正抓实见效;三是紧盯上级最新政策动态,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新措施。

  第三,要瞄准“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目标。以保持一产、二产的稳定增长,带动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带动消费升级和增长,增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提高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方面入手,确保完成2016年的经济工作目标。

  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生产总值

  增长8.5%,高于全省增速0.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农业生产

  预计实现一产增加值55.7亿元,增长6%,高于全省增速0.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

  预计分别达到25563元和9035元,增长11%和12%。

  财政收入

  地区财政总收入580亿元,增长19.9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3亿元,增长19.6%。

  轨道交通

  1号线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09.37亿元,2号线一期工程启动实施。

  大气污染治理

  截至12月30日,新标优良天数达到252天,比上年增加6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天。

  招商引资

  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002个,到位资金1053.45亿元。

  精准扶贫

  全面完成剩余91个贫困村脱贫任务,实现全市整体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2%以下。

  记者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