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全力打造西秦山万亩经果带

10.06.2014  11:59

西秦山位于秦州区藉河上游南岸,西秦岭余脉北侧,东起藉口镇郑集寨村,西至秦岭乡白集寨村,是一条绵延40公里的集中连片特困贫困带。海拔1400米-1890米,年均气温6-11℃,年日照时数2300-25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600mm。区域内分布着藉口镇郑集寨村、三合村、曹杜村、船北村、刘宋村和秦岭乡的竹林村、中心村、黄集寨村、白集寨村及牡丹镇杜白村等3乡镇11村26个自然村,共有3056户13749人,有贫困户1283户5637人,耕地面积36303亩,人均2.64亩。

 

由于该区域大多数村庄位于高山之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是秦州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多年来,农业生产都是以种粮为主,且一直沿用落后的耕作方式,前些年多为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不高,几乎没有经济效益。近年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内的都是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相当一部分土地因无人耕种而荒草丛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缺少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的面貌始终没有得到改变。

 

近年来,秦州区委、区政府不断探索,寻求适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通过多次调研论证,认为该区域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于苹果、核桃等果树生长,于是决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发展果品生产,由政府牵头确定了3家果品公司,作为带动果品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企业每年为农户按每亩380元的标准提供资金补助,补助年限为5年,即到果树挂果收益为止。区扶贫办在该区域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为农户提供果树苗木,对农户进行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并整合部门项目和资金配套建设产业路,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上栽树建园形成果品基地,基地建成后由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派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农户生产的果品将由企业以市场价回收。目前基地面积已经发展到了1万多亩,并且还在继续扩大规模,吸收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加入,计划发展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

 

秦州区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进行集中连片开发,是把西秦山这一区域放在大扶贫的整体框架,以实现藉河上游南北两山果品带两翼齐飞的战略目标。目前已建成的藉关梁两万亩干鲜果品基地,位于藉河上游北山一带,覆盖藉口镇的上寨村、高庙村和关子镇的孙家坡村、寨子村等2乡镇13村2026户9510人。藉关梁两万亩干鲜果品基地与西秦山片区果品基地的共同发展,将会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交通是经济的命脉。基础设施是人们生存的命脉。因此,秦州区利用扶贫项目,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双联”行动项目,通畅工程项目,土地整理项目,西部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等,在西秦山片带陆续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在东起藉口镇郑集寨村,西至秦岭乡白集寨村40公里范围内,已经修建了一条4.5米宽的硬化水泥路,往来奔跑的摩托车、私家车、货运大卡车和客运面包车等交通工具,正在逐渐改变着这里村庄的面貌和群众的生活。发源于杨家寺乡彭文村和跃马村海拔2000米山沟的两股泉水,甘甜爽口,清澈纯净,用口径225mm的管道通过自然落差引入西秦山区,横贯西秦山梁,覆盖郑集寨村、曹杜村、竹林村、白集寨村等7村的3056户,惠及13749人,不仅如此,还保障了这里村民养殖的大家畜的饮水所需,也将为这里的果品基地提供生命之水。通过扶贫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已经将该区域适宜果树生长的土地整修成水平梯田,为今后果树生长和果园管理创造了便利条件。贫困村道路水泥化、果园梯田化、饮水自来化,这些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已经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而基础设施的改善必将为这一区域果品产业的长足发展和群众的脱贫致富提供坚强的后盾。

 

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近年来,秦州区采取整流域推进,集中连片开发的模式,已经建成了古集梁农业综合开发片带、西坡梁果品基地和藉关梁果品基地等产业片带,产业片带面积达20万多亩,已经逐渐开始发挥经济效益,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西秦山万亩经果带建设项目在原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重大突破和机制创新,这一新的机制,必将带来新的发展,新的变化。通过产业培育转变群众观念,变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为精细集约化管理方式,增加农业产业科技含量,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强群众自身发展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带动群众致富。通过整合资金项目,进一步改善贫困村以水、电、路、房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配套建设文体、卫生、教育等设施,力争在5年时间内,将该区域的11村及周边贫困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

 

为了建成西秦山这一惠及3乡镇11村贫困农户的富民产业带,秦州区采取六项措施,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一是调研论证定项目。扶贫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早决策、早组织、早行动。抓住春节刚过,春耕春播还没有开始的农闲有利时节,邀请果业、农业、水务、国土、交运、果品交易公司等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调研工作组,由扶贫办班子成员和业务骨干全程参与,所在乡镇主要领导,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群众代表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在西秦山片区的11个村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研论证,通过“把脉严判,广听民意,因地制宜,会商拍板,精准定位”的战略思考,决定以藉口镇曹杜村为分水岭,曹杜村西面延伸到秦岭乡竹林村、白集寨村海拔1600?1700米之间的区域栽植核桃,建核桃基地;曹杜村以东延伸到郑集寨村海拔1360?1600米之间的广大区域栽植苹果,建设苹果基地。这种“一山连两镇,东西各不同,东边鲜果艳,西边干果丰”的果品基地建设布局,既符合西秦山区域小气候的特点和苹果与核桃各自的生长习性,更符合这一区域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

 

二是瞄准市场立项目。瞄准藉口镇的四十铺村现有广融和藉林2处果品交易市场,联通基地与销售市场的无缝对接。这两处市场占地面积80余亩,果品上市期达6个月,云集了山东、广东、湖北、四川、河南等20余省份的客商近百家,日输送鲜果500余吨,在该市场交易的果农涉及藉口、太京、中梁、关子、皂郊等乡镇,果品旺季日交易量达1000余吨,是全市果品交易较活跃的市场之一,70%的鲜果出口东南亚等地区。这就为今后西秦山基地果品的销路找到的“娘家”,也为这里的农民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的梦想打通了致富通道。

 

三是干群共同建项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坚持的思想定位。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问题,用脚板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双手描绘每一幅致富蓝图,用真心换取真心,用担当勇挑重任,用勤劳赢取民心,用细心收集贫困群众零散广泛的意见,梳理归纳普遍而共性的认识,形成工作决策的具体定位,引导他们用聪明才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实现心中的梦想,是扶贫工作者破解“三农”问题,扎实开展群众参与式攻坚克难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从世纪之初的召开群众大会,用投玉米粒计数投票选项目的办法,到如今的用微信平台和网络通道表达意愿的新手段,都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既是干群工作信息的公开透明,也是肩负群众情怀,依靠群众力量,提升群众能力,体现主人翁精神的长期坚守。在今年春季建园过程中,这七个村的群众投入劳力2200多人,部分家中主要劳力外出务工的户,在挖坑栽植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区扶贫办和乡镇干部带上工具,帮助农户挖坑栽植覆膜,大干半月时间,顺利完成了春季的建园任务。

 

四是创新模式活项目。“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是针对西秦山这一特殊困难区域,加速破解“三农”问题的大胆创新。该模式的运作方式是:由政府牵头,选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发展前景好、信誉度高、主营业务与当地最适宜发展的产业相吻合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由贫困户提供土地,政府提供项目扶持,企业提供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在贫困村组织农户建设产业基地,基地建成后由龙头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公司制定详细的生产技术规程,并派技术团队全程跟踪指导,基地建成后土地经营权、土地上产品所有权都不变,全归农户所有,农户只需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产品随行就市,按市场价由企业回收。

 

在项目建设上,西秦山西边的秦岭乡竹林村采取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模式,东边的郑集寨等经济条件好点的非贫困村,由农业、林业等部门安排项目发展果园,中间的曹杜村、船北村的空白区域的产业发展,采取引进公司和种植大户模式进行。这三种模式集中于一个区域,发力于一项产业,竞争于相同的市场,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共同激活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引进具有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撑的仲林、百富佳、旭日?辉三家果品公司和6家种植大户联营促进果品基地建设,弥补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非贫困户国家没有政策扶持的短板,也共同调整了产业结构。企业采用投入化肥、人工、发放树苗、保墒膜、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户进行果园建设。在果园经营的前五年,由果品公司每亩以年均380元的资金给农户进行补助,农户负责果树的田间管理,挂果后果品公司以保底价收购基地农户的果品,同时,果品公司负责果农实用技术培训,以便提升果农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既致富农民,又培育市场;既发展产业,又壮大公司的双赢举措。

 

五是统一标准强项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秦州区在果园建设中,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坚持“四不栽”和“五统一”的原则,“四不栽”即:没有规划放线的不栽,丰产坑验收不合格的不栽,熟土不回填的不栽,苗木质量不合格的不栽。“五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整地打点,统一挖坑栽植,统一覆膜浇水,统一精细管理。建园期间乡镇协调挖坑机8台,运水车24辆、抽水设备6台,全面落实开挖丰产坑、苗根蘸浆、树下浇水、树盘覆膜、合理施肥等规范化技术措施,确保栽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用科学标准化的理念建设项目,既便于果园的机械化管理,又改变了这里农民的粗放经营理念,为工业化管理农业产业项目,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六是技术培训管项目。扶贫办组织业务骨干多次到项目建设的田间地头指导项目实施的同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组织群众到林果大乡参观学习,邀请区果业局高级工程师举办培训班等办法,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有力地促进了群众观念转变,提高了群众栽植和管理技术水平,为核桃和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基地建成后,企业将培训一批专业技术团队,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规程和技术标准,用企业化管理方式管理基地,确保生产上水平,产品上档次,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秦州区以符合区情实际的“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大扶贫模式在西秦山建设万亩果品基地,是用活用好扶贫资金,瞄准特困区域,特困人群进行精准扶贫的典型范例;是弥补农民缺乏资金和技术短板的积极探索;是撬动民间资本和技术优势参与项目建设的有益尝试;是把贫困村群众的梦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生动实践。同时,打通了交通通道,水源通道;夯实了资金基础,技术基础,人力基础等基本要素,整合各种项目资源,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模式有以下六个优点:

 

一是土地经营权不变。“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农民不会失去土地,还能得到资金补助、技术支持和销售服务。与土地流转的根本区别是土地经营权始终归农户所有,而土地流转后农户失去了土地,只能得到微不足道的租金,虽然土地流转可让目前大量撂荒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企业也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农民收益非常小。二是农户得到了四个保障。由于基地的土地经营权始终在农户手里,土地上的所有产品都归农户所有,收益归农户,所以把扶贫项目安排在基地上,让这些贫困户得到扶持是完全符合扶贫政策的,同时农户还得到了企业的资金补助和技术支持及销售服务,在建园过程中,缺少劳动力的农户可用企业发放的补助款雇挖坑机挖坑栽植,在日常管理上,缺少劳力的农户可由企业派技术团队代替管理,有劳力的农户主要劳力可继续外出务工,增加增收渠道,也可经系统培训后自行管理,企业发给劳动补助,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上给自己打工,这种模式让农户实现了四个保障,即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劳力保障和销售保障。三是农户承担风险小。以前搞产业,前期愁生产,后期愁销售。在前期要么产量上不去,要么因管理水平低,管理方式粗放,导致产品质量差,卖不上价钱。到后期由于分散经营导致盲目生产,经常出现产品找不到市场的问题,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越多反而亏损越大的局面。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能很好的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企业销售团队对市场具有敏锐的洞查能力,能够准确研判市场方向,及时调整营销战略,回避市场风险,产品销售不存在问题。企业保证按市场价回收全部果品,农户只需一心一意搞好生产,不必为市场和销售问题发愁,从机制上降低了农户承担的风险,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四是农户生产效益高。由于扶贫部门的技术培训和企业的全程跟踪技术指导,企业化管理手段和制度的约束作用,农户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比较规范,从整形修剪、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直至果实采收和贮存,都由企业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并跟踪督促农户全程进行标准化管理,与单打独斗经营的果园相比,果品质量好,产量高,档次高,价格高,收入高,效益高。五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目前,由于乡村缺少可靠的增收途径,没有成熟稳定的产业,农民需要长年外出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这样就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目前农村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基地产业发展起来,当基地上果品销售收入高于务工收入后,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这样就能实现劳动力就地安置,实现家庭团圆,老人和儿童得到应有的照顾,不但解决了收入问题,还解决了社会问题,更让大量闲置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六是企业和农户互惠互利实现了双赢。基地建成后企业最少可获得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可获得信贷资格,申请企业贷款,增强企业实力,壮大发展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有基地提供的果品,企业生产有充足的原材料,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农户也可得到企业带来的好处,一是从企业得到了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二是企业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这样企业靠农户的支撑来发展,农户靠企业的扶持来经营,互惠互利,共同促进,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保证了这种模式可以健康、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

 

“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能让企业发展壮大,能让农户脱贫致富。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和农户积极性都很高,建成的果品生产基地集中连片,规模较大,栽植规范,管理水平高,成活率高,效果良好,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扶贫开发新机制。

 


                                                                                                                                        (供稿:秦州区扶贫办  曹彦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