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部门出禁令破除陈规陋习 “叫停”谢师宴家长师生齐“点赞”

06.08.2014  12:40

    日前,省纪委在门户网站甘肃廉政网上专门推出“狠刹‘谢师宴’、纯洁师生情”专栏,开设举报窗口,要求狠刹党员领导干部借“谢师宴”“升学宴”之名聚敛钱财和奢侈浪费等行为,破除陈规陋习、纯洁师生之情。

    连日来,记者在我市走访发现,“谢师宴”被叫停让老师们不再为人情应酬而烦恼,而家长和学生们也纷纷选择以更有意义的方式来答谢师恩。

    纪检部门明令禁止“谢师宴”悄然退席

    这几天,随着高考录取工作的推进及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到来,众多兰州学子盼来了金榜题名的时刻。

    “以往每到7月底至8月中旬,高考录取工作正在全面开展的时段,‘谢师宴’都是我们酒店的主营业务,平均每天接待的‘谢师宴’能有5、6桌。但今年每天最多一两桌,有时候还没有。”甘南路某酒店楼层经理赵雯雯说,往年为了争抢“谢师宴”这块“大蛋糕”,酒店还会推出“独占鳌头”“鲤鱼跳龙门”等特色菜品。但今年“谢师宴”却是门庭冷落,订单量还不到去年的两成。记者走访我市多家餐饮企业发现,以往这个时段颇为火爆的“谢师宴”,如今却是分外冷清。

    “其实,从去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在这种大环境下,今年‘谢师宴’降温也是预料之中的事。而今年省纪委提出狠刹党员领导干部借‘谢师宴’‘升学宴’之名聚敛钱财和奢侈浪费等行为,破除陈规陋习、纯洁师生之情的要求,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大摆‘谢师宴’提出的一个明确禁令,同时对所有公职人员具有约束作用,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正面引导,肯定会受到欢迎,显现出积极的作用。”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

    随后,记者采访了多位在机关事业单位担任公职的学生家长,结果无一例外,家长们纷纷表示知道纪委的禁令,不会举办“谢师宴”了。而非公职身份的家长也表示,纪委对“谢师宴”上了“紧箍咒”,他们也不必再受陈规陋习的影响,从而免去了不必要的麻烦与应酬,还可以积极倡导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好风气,感觉很是欣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个毕业季,由于纪检部门的明令禁止,我市大摆宴席“谢师”的现象明显降温。这股新风正气,不仅使众多家长感到“松了口气”,就连老师们也感觉轻松了不少。

    “目前,我只收到3位学生家长的邀请,比往年可少了很多。当然,我都已经婉言谢绝了。”七里河区某高中教师周怡告诉记者,以前每到高考结束的时候,天天都能接到家长的电话,不去怕人家有想法,去了又助长了这样的陋习。现在纪委的明令禁止,有效地控制了这种现象,让她感觉很好。

    周怡表示,现在全社会都在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奢糜之风,而教师是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就更不应该接受家长的宴请。同时,学校也有明确规定,不准教师接受任何形式的家长宴请。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多位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他们均表示,相比往年高考后“电话不断,扎堆谢师”的情形,今年摆宴席“谢师”的家长已明显减少。尽管依然有个别家长邀请其吃饭答谢,但是他们都坚决谢绝了。

    各方声音:感恩还应回归单纯

    近年来,悄然变味的谢师宴,不仅让家长们疲于应付,就连受邀的老师们也是“头痛不已”。说起高考后的谢师宴,金昌南路附近某知名高中教师刘慧可谓是感触良多。

    “据我所知,部分家长大张旗鼓地摆谢师宴,其实并非真是为了感谢老师,而是为了炫耀孩子的成绩,以及自己的经济实力。有的家长甚至借谢师宴之机,收取礼金来敛财。”刘慧说,如果这种“名不副实”的谢师宴持续下去,就容易助长铺张浪费、相互攀比、收礼敛财的不正之风。同时,还会对孩子们的价值观造成不良的影响。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升学是件大事,感谢一下老师也无可厚非。但答谢师恩,绝不该成为攀比浪费的借口,更不是收礼敛财的噱头。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纪检部门对党员干部提出‘谢师宴’禁令,非常及时。”市民侯明远的话表达了人们对“谢师宴”的普遍看法。

    “感谢老师这样的行为没什么不妥,但是如果‘谢师宴’变成‘攀比宴’‘浪费宴’,甚至是‘敛财宴’,就完全扭曲了对老师的感谢之情。”安宁某高校社会学教授孙治平认为,其实,尊师重教还有很多形式,学生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本身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同时,感谢老师的方法很多,通过一束鲜花、一张贺卡,同样可以寄托情感。这样一来,老师们受之坦然,家长们也不必攀比,师生情也能真正回归淳朴。(记者颜晨)

     评论

     刹住“谢师宴”还师恩纯朴

    尊师重教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优良传统,通过某种形式感谢老师付出的劳动本属人之常情。《论语》有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老夫子也收腊肉作学费,今人给老师一些礼物、宴请聊表谢意也未尝不可。但近年来,谢师宴却逐渐异化,染上了不少铜臭味。一方面,谢师宴沦为个别人的敛财工具,比如公职人员宴请老师,拉上下属、同事,以谢师之名收取红包;或者个别老师也通过谢师宴提醒家长们要“意思意思”,公共教育资源成了个人手中的交易筹码。另一方面,谢师宴不断升级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土豪们用宴请餐标作为谢师之情的刻度,让本是共叙师生情的风雅事,成了一场无节制的炫富大赛。还有的谢师宴即便不涉及贪腐敛财,铺张浪费之严重,人情往来之频繁,也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家长捉襟见肘,孩子也自觉丢脸。这样的谢师宴味同嚼蜡,吃在嘴里不是滋味。

    有鉴于此,各地出台禁令严禁党员、干部操办“谢师宴”,对刹住这股歪风很有帮助。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精英分子、政府公职人员,理应负有带头净化社会风气,抵制歪风邪气的责任。从以往多项禁令的执行效果来看,管住了党员、干部,社会风气确实大有好转:管住了“餐桌上腐败”,一些高档酒楼、私人会所门可罗雀;逢年过节各级纪委给党员干部敲敲警钟,“过节不收礼”也让节日过得更加清爽惬意。刹住谢师宴之风从党员、干部入手,效果应有可期。

    谢师宴之所以异化,在于“”压过了“”,变成了为宴而宴。其实谢师未必一定要宴请才行,跟老师一起合影留念,毕业后跟老师长年保持联系,逢年过节电话问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家长,两者的真心都能彼此感受,隔着餐桌举着酒杯反而有些隔膜。有的商家以尊师重教之名大肆推介高价谢师宴,一场宴席热热闹闹,留下的只有冷冷清清的虚情假意,如此“尊师重教”观念上需要纠偏。尊师重教不是靠一场宴席就能体现的,除了对谢师宴的一纸禁令,还有更多可为之处。     □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