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威如何解两难
甘肃素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说。然而,水资源短缺一直困扰着武威的发展。地表水不足,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县发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应对水资源危机,武威市果断关井压田,同时进行水权制度改革,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壮士断腕
民勤县位于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楔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是阻断两大沙漠汇合的重要屏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勤曾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苏武乡橙槽村村民吴新荣回忆说,那时小麦套种玉米,亩产在2000斤以上,被誉为吨粮田。然而,吨粮田一年种两茬,亩耗水800多立方米。需水增加,农民纷纷打井取水,且越打越深。
地下水严重超采,再加上上游祁连山区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大幅降低,流入民勤境内的地表水由上世纪50年代年均5.42亿立方米,减少到2000年不足1亿立方米。
“水资源短缺一直困扰着武威的发展”。武威市水务局副局长范文治介绍说。为了应对水资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武威市采取了釜底抽薪之举——关井压田。
从2003年开始,民勤县就开始了关井压田。然而,土地、水井是当地农民的命根子,关井压田,农民想不通:“有水才能种田,关井压田等于关掉了我们的口粮袋子!”
为了推行关井压田,武威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农民的承受能力,采取“先农场后农民,先集体后个体,先荒地后耕地”的办法,力争达到关一眼井、退一块地,封育一处、治理一片的目标。
苏武乡橙槽村有6000多亩耕地,关井后耕地只保留了2800多亩,一多半耕地压掉了。到目前,武威市已关闭3300眼农业灌溉机井,相应压减耕地面积63万亩。
“不仅封井压田,还对现有的机井进行水权管理。”民勤县四干水管所所长武开南说,水权分配是以人定地,以地定水,以水定产业规模,在民勤县每亩地只配给400立方米水。同时,组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让农户参与水权管理。
甘肃省水利厅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局长杨正华说,经过8年多的治理,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农民增收
武威市通过关井压田,60多万亩耕地为生态用水做出了让步。然而,耕地减少了,农民增收怎么办?
2010年初,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提出:节水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种植业结构,要确立“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作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关井压田,传统的种植行不通了。民勤提出了“2311计划”:即户均2座棚、3亩特色林果,人均1亩高效节水经济作物,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在政府的扶持下,当地农民很快发展起葡萄种植产业。吴新荣说,2013年自己家种了8亩葡萄,收入3万多元,而且因为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每亩地比以前种大田节水50%以上。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武威市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按照治理规划,每建一座日光温室,政府补助5000元。目前,武威市设施农牧业面积累计已达59万亩,特色林果面积累计达到88万亩,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亮点”。去年武威大旱之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却不降反增,达到7535元,比上年增长23%。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27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