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学子寻根庆阳皮影——从甘农大“根与魂”团队暑期调研看皮影戏传承与发展
原标题:农大学子寻根庆阳皮影——从甘农大“根与魂”团队暑期调研看皮影戏传承与发展
走进艺术,学习是兴趣最好的老师
21日早晨7时,大学生们整装出发,拉起宣传横幅,步行前往提前踩好点的庆阳博物馆。大家首先来到张副馆长的办公室,在那里,张副馆长为大家简单介绍了庆阳皮影的现状,其中包括皮影传承的现状、皮影在庆阳市内的分布情况等。说完他还给我们赠送了一本《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集》,以便我们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张副馆长还专门寻找工作人员为大学生们打开了位于博物馆四楼的皮影展厅,亲自为大家介绍了展厅中各项展品的名称、来历以及作用,引导我们参观了整个四楼展厅。并为我们播放了博物馆中珍贵的皮影影像资料《王岐怕老婆》,使我们对皮影表演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他还为大家介绍了一些现代的皮影工艺,例如,皮影可作为家中装饰品,让我们知道皮影不仅可以在“亮子”(幕布)后,还可以走到台前,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后张副馆长在皮影展厅与我们热情合影,肯定了我们的努力,并衷心祝我们取得满意的成绩。
大学生们徒步调研
22日,大家又来到了环县博物馆。23日,伙伴们徒步来到了环县皮影生产基地。在这里,我们不仅了解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还看到了无数的皮影作品,它们来自全国各地,也各有特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皮影等传统艺术正受到市场经济强大的冲击。因为挣不到足够的糊口钱,很多皮影班子面临或已经遭受解散的风险。从问卷的调查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对皮影了解的人虽多,但都只是停留在表层,对其深层文化,了解的人太少。也有很多人虽然喜欢皮影戏,却不会专门拿出钱来欣赏皮影表演。这种矛盾最终造成了皮影戏的生存危机,值得我们深思。
与艺人交流感受传统魅力
走访期间,大家对史呈林、张荣、刘爱邦、杨德义和韩志红等环县当地皮影戏艺人进行拜访,向各位老师详细了解了皮影的各项知识,并得出一些结论:了解到当地艺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且很小就开始学习皮影戏,环县当地艺人大致分为皮影表演和皮影制作,皮影表演艺人又分为专职艺人和业余艺人,专职艺人近年来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艺术传承。
24日上午,伙伴们拜访了著名皮影大师史呈林先生的家。对于我们的到来,老先生很意外却也很欢迎。据我们了解,史先生虽然已经有70岁的高寿,却仍然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县城里表演皮影,足见他对皮影的热爱。在我们的请求之下,老先生为我们教授了一些皮影操作的基本技巧,如手脚的移动等。然而,这只能算作是皮毛,据老先生讲,想要真正走入皮影世界,起码需要五年的努力才算入门。最后,老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他的学艺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从艺非常艰辛。这次谈话让我们明白了传承一门艺术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但我们不会因困难而止步,既然选择,就要负责,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
分享研究成果快乐支教
整个活动期间,也是队员们第一次参与支教活动,地点在南关小学,教授对象则是该校四五年级的孩子。经过前期的商量,大家决定第一天的内容安排为见面会和做游戏。虽然有一晚上的准备,不过团队的成员们都未曾当过老师,所以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紧张。
22日早晨8时到10时,支教在“师生”间的初次好奇中慢慢开展。活动很成功,孩子们和我们愉快地玩了几个小游戏,如击鼓传花和成语“你划我猜”。孩子们也非常乐意分享自己对皮影的见解。有的孩子说不是太了解,有的孩子说自己家里就是做皮影的,还有的孩子说,只有庙会等场合会见到,但是很喜欢。大学生们在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需要统计的信息,第一天的支教就在双方的依依不舍中宣布落幕。
24日是团队第二次参加支教活动。这次的主题是“皮影大讲堂”。经过两天的实地调研,大家参观了博物馆,采访了老艺人,对皮影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所以这次的课堂上,内容将会更多地涉及到皮影的专业知识,以及调研的成果。另外,还有皮影绘画。
让皮影走出历史,走向未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内容的中国皮影戏正在逐渐消失,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后继无人、传承困难的局面,皮影戏步入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团队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深入农村把工作放在普查、摄像、拍照、记录、登记、整理等工作上。工作时不仅携带了专门的设备,还在保护中心本部设立了皮影音乐研究室、皮影剧目研究室、皮影造型资料研究室、资料存储归档工作室,日常工作管理办公室。正是由于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及企业的长足发展,他们才能将皮影的原生态保护和皮影的产业开发同时进行。最终他们希望通过弘扬皮影文化,使封闭的山村成为连接通往外地的桥梁。目前,大家也做了很多工作,甚至于在中小学乡土教材中都强化了道情皮影戏的音乐和美术知识。由此可见,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普查与宣传做得非常到位。
此外,通过对皮影企业的调查及参观销售发现,企业选择将皮影商业化,皮影工艺品借此机会可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地方,皮影音乐册的制作也使皮影作为艺术品的展现方式更为具体。皮影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的不仅是怀念历史,还要走向未来。只有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皮影,才能保证即使在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里,也有人记得这种文化,它叫皮影,它不会被遗忘!
以文化为主题的信仰
大学生还开展了调查问卷,调查围绕庆阳人民(以环县人民为主)对道情皮影的了解程度展开。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发现庆阳人民对皮影了解程度不高,皮影文化在传承方面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以及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理念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调查结果得出,45%的青年朋友对皮影的了解不是很深刻;82%的中老年朋友对皮影的了解比较多而且他们同时也是皮影爱好者;17%的受访者觉得皮影不能够流传下去,其中11%的人觉得皮影不能流传下去,但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为文化保护作出一份贡献,6%的朋友觉得皮影这项文化不能流传下去,也不愿意为此作出贡献;这就说明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还不够,认为皮影戏经济效益太差,没有前途。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皮影保护的重要性,让大家有一个以文化为主题的信仰!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别
27日,大学生们为南关小学赠送了锦旗,感谢他们这几日来对团队社会实践的大力支持。不仅为队员们提供了住宿,还召集到了小学生们,参与我们的支教和调研活动。
通过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道情皮影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大众对皮影关注度较低,了解较少;艺人表演收入较低,无法养家糊口,无法自成一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无法静下心来去观看皮影戏;因方言限制,很多人听不懂,无法具体了解剧情;且皮影戏已不符合青少年的审美观;还有就是无人愿意去传承这门艺术!
环县当地艺人大致分为皮影表演和皮影制作,皮影表演艺人又分为专职艺人和业余艺人;专职艺人近年来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艺术传承,并且近几年皮影表演场次越来越少,很多艺人不再将剧本牢记于心,而是表演前临时阅读剧本,并进行串词。当地职能部门对剧本进行统一保护、改革,唱法统一规范,将原本四至五个小时的剧本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高度压缩到两小时以内,当地流传下来的剧本约180本,近两年相关部门计划改编50本,至今已改编20多本,且近两年艺人原创新剧三本,当地政府还设立了“道情皮影表演周”,为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皮影文化的发展。
皮影艺术正走入断层和灭亡的阶段,但皮影艺术是珍贵无价的,愿大学生们努力学习,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不要让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被遗忘,不要让后人只能在博物馆中欣赏皮影。相信这就是我们团队成员最大的梦想,如能实现,则倍感欣慰!
这个暑假,甘肃农业大学“根与魂”公益团队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式启动。这个以保护皮影戏,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团队,由8男4女共12人的大二学生组成,朝气蓬勃且跃跃欲试!
7月20日上午,经过一天颠簸的队员们正式到达了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在这里大学生做了三件事情:积极和当地政府联系,查寻皮影的官方文化资料;同时联系媒体寻求更多帮助;大学生们找到了庆阳博物馆,请求参观四楼的皮影戏展馆,并安排专人为队员解说。记者试图通过大学生调研团队的足迹,探寻甘肃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记者 徐晓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