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晨报:”明信片“的感恩教育 专家:青少年缺失感恩 应“借机”补充营养
■受访专家 张佩雄 本报教培智囊团专家成员
(文/图 兰州晨报记者 阎韵竹) 中国就业促进会AEP项目培训师、中国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培训教育学术研究员。
5月10日,在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红柳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由玉川志愿者协会主办的“妈妈去哪儿”母亲节感恩活动,现场的大学生们分别在明信片、邮票上写下了自己对爸妈的感恩,当这些话语被寄到家里时,对于家长、学生、社会之间感恩气氛的传递,一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期特邀专家,针对现下青少年感恩缺失现象进行讨论。
现状 青少年“自我为中心”现象普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的不断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遥远,感恩的意识却日益淡薄。 专家指出,现下,一些青少年在人生观,世界观慢慢形成和健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懂恩,不知感激、忘恩的事件,只求索取,不知奉献,自我为中心,无视朋友的关爱,不理解老师、家长的辛勤付出等现象已较为普遍,当他们步入社会后,这些人群也更令人担忧。
研究 感恩对青少年学业成就有影响
据一项研究采用感恩问卷、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和学业成就等问卷,对136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感恩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对此,专家指出,我国是“礼仪之邦”,历来重视道德文明的修养,自古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古训和典故,一直激励后人不忘感恩报恩。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鼓励一些学生及家长多参与母亲节、父亲节等感恩类的节日,哪怕是很小的互动其产生的教育价值都是十分有益的。
大学生 成长中想多做些让家人欣慰的事
母亲节前夕,由兰州理工大学玉川志愿者协会举办的感恩活动,给很多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大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感恩之情的机会。
“其实我们在外求学,别说感恩,平时和父母通电话就是简单的吃穿话题,很少有亲子之间深入沟通,参与了这个活动,至少可以让我们自己将感恩付诸行动并形成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活动的参与者付同学告诉记者,
采访中,专家建议,成长中如果可以多做些让家人欣慰的事情,那么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会打下很好的基础,至少在他们彷徨、受挫时会提供很多的“营养”动力,增加青少年在社会中的“抗压力”和成长“源动力”。
原文链接: http://www.lzcbnews.com/html/2015-05/12/node_34.htm #
【字体: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