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积极探索建立精准扶贫脱贫新模式

18.09.2015  11:32

   中国甘肃网9月18日讯   据白银新闻网报道 白银是国家和省列重点扶贫开发地区之一,全市五县区均为“三西”农业建设县,三县为六盘山片区扶贫重点县,两区为省定插花扶持县区。按照新的标准,全市目前共有贫困村295个、贫困户6.65万户、贫困人口28.59万人,贫困发生率21.4%。面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严峻现状,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扶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特别是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议后,我们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部署要求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建立市级领导联系扶贫工作机制,成立19个精准扶贫专项工作组,由市级领导带队组织开展精准扶贫专题调研活动,掌握了精准扶贫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按照要求细化方案,对接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方案,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和一系列专项配套实施方案,形成了“1+18”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三是逐一梳理对接任务,市委、市政府一对一分别听取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逐项细化任务,实化工作要求,明确具体责任,与各县区和相关部门签订精准扶贫目标责任书,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四是结合实际选择路径,我们坚持辩证思维,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在全面分析贫困地区现状的基础上,坚持把金融改革创新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扶贫攻坚能力,坚持把培育多元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增强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坚持把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作为基础工作,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精准扶贫攻坚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激发精准扶贫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予以落实,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一是围绕土地问题抓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已累计完成50个乡镇的土地确权,积极稳妥地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3.15万亩,累计达到106.65万亩,土地流转率24.65%。二是围绕增收问题抓改革。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以强带弱、强弱组合的形式,形成贫困户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新型经营主体带着贫困户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需求走的经营发展格局,带动贫困户稳定获得土地收益、劳务报酬和入股分红。三是围绕信贷担保问题抓改革。进一步探索创新贷款担保方式,设立市级扶贫担保基金,扩大林权、房屋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三项”抵押贷款覆盖面,使更多资金流向最需要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三权”抵押贷款累计达到5728万元。

  二、突出产业培育,补齐发展短板。紧盯国家和省上实施精准扶贫的历史机遇,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全力攻坚。一是着力培育富民产业。研究制定了《白银市加快发展农村富民多元产业实施方案》,明确了富民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措施。上半年,新改扩建日光温室2800亩,建成蔬菜、果品标准化示范园11个,蔬菜产量达到62.09万吨;肉牛、肉羊和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4.4万头、340.78万只和127.7万头;建成市级特色产品展销馆暨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全市农产品销售电商达到30家;完成特色经济林15.74万亩,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二是着力夯实基础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切实加大贫困地区水、电、路、房等建设力度。上半年,新改建农村公路822公里,通油路或水泥路的行政村达到69.1%;落实各类水利投资资金2.77亿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5万亩;改造贫困农户危旧房5300户,农村砖木砖混住房比例达到64%;10个省级示范村、5个市级示范村、138个环境整洁村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三是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制定出台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启动实施第一批“全面改薄”项目,投入资金4020万元,改扩建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103所。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开展“城乡医疗一体化”试点,开工建设14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3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建成“乡村舞台”32个。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1%和40%,贫困地区的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三、突出金融创新,提升支撑能力。针对全市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劣、增收难度大等问题,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撬动作用,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资金需求,力促群众稳步增收。一方面,大力提升金融支撑发展能力,主动适应贫困地区实际、产业特点和贫困群众需求,切实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方便群众贷款,着力创新信贷产品,升级信贷服务,优化信贷网络,大力推进“8235金融助推工程”,(即推进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保证保险贷款、“三权”抵押贷款、惠农“三项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借款等8种信贷产品,建立政府担保基金、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2项基金,完善县域金融机构、乡镇金融服务站、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点3级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实现信用村、乡镇金融服务站、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点、县区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5个全覆盖)。截至6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08.37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8%;引导和培育涉农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我市首家、全省第3家现代农业企业在“新三板”上市,77家农业龙头企业在区域股权交易所挂牌,9家涉农企业上半年在股权市场直接融资1.69亿元;建立乡镇金融服务站64个、村金融便民服务点770个,全省首家中外合资村镇银行(中银富登)在平川开业。另一方面精心打造农民资金合作平台,按照困难群众能贷上、方便贷、能还上的总体思路,优化资金运行管理模式,将农民扶贫互助协会融合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工商注册,统一管理。截至目前,全市295个贫困村已实现全覆盖,全市已设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建制村达到410个,占建制村总数的58.5%。政府累计投入引导资金6033万元,吸引农民入社资金504万元。进一步规范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运行,制定出台了《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指导意见》,从筹备建立、运行管理、财务管理监督、风险防范处置、组织领导等方面做了详细具体的规范。

  四、突出融合联动,促进整体脱贫。把联村联户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与促进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同频共振,整体推进。一是注重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融合。在帮扶力量上,适度调整帮扶力量,对市县级领导、市县级部门都做了适度调整,把最强的帮扶力量调整到最贫困的村。在帮扶对象上,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对省市县乡联扶干部做了统筹调整,做到每户贫困户都有联扶干部。在工作推动上,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作为联扶单位的主要联络员,及时向双联单位反映贫困户的需求,引导双联单位因地因户施策,在措施上更加精准。在资金支持上,驻村帮扶工作队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向双联单位争取资金支持,督促项目资金落实,较好的发挥了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注重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融合。从建设村选择定点、项目支持、衔接帮扶等方面优先考虑贫困村,及早谋划,积极探索在贫困村中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市确定了2015年重点建设的10个省级、5个市级、10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中有贫困村6个,占24%,138个环境整洁村中有贫困村53个,占38.5%。目前,已整合资金2609.9万元支持示范村和整洁村建设。三是注重精准扶贫与城镇化建设融合。按照依靠城镇化减少农民,帮带农民的思路,加快推进靖远县、郭城驿镇、四龙镇“一县两镇”新型城镇化省级试点和6个市级示范镇建设,用足用活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向城镇流动,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

  五、突出健全机制,强化责任落实。通过统筹帮扶力量,厘清帮扶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帮扶干部真帮实扶,推动各项帮扶计划的落地见效。一是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市级主要领导包抓一个县区,亲自指导过问包抓县区扶贫工作,其他市级领导负责联系乡镇的扶贫工作,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帮助协调处理重大问题;县级主要领导负责包抓乡镇的扶贫工作,向市级包抓领导汇报,并协调解决乡镇存在的困难问题。乡镇扶贫双联工作站,全面负责全乡镇扶贫工作,指导全乡镇的扶贫业务工作,联系双联单位,协助双联单位开展工作。驻村帮扶工作队,把主要精力放在全面摸清村户情况,分类建档立卡,建立扶贫台账,协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研讨帮扶对策,制定增收措施,落实脱贫项目和典型引领上。二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为落实精准扶贫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市督查考核局组织人员对全市精准扶贫方案的落实情况和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两轮专项督查,市扶贫办抽调各科室负责人和县区扶贫办分管业务副主任,开展了两次建档立卡和扶贫专项重点工作督查。各县区、相关部门对精准扶贫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都安排了专项督查,个别县区通过全面督查,对乡镇工作进行排名,对工作滞后、不到位、弄虚作假的,进行通报并严肃问责。三是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制定了《关于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暂行办法》,按照县区、市直部门、驻村帮扶工作队分类设置考核内容,分别进行考核评价。对完成减贫“摘帽”任务的贫困县区给予奖励,对抓精准扶贫成绩突出的干部提拔重用,对已提拔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进行“补课”。对认识不到位、作风不扎实、扶贫任务不落实、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干部,严肃进行问责。四是健全精准评估机制。参照省上拟定的贫困户脱贫验收标准、贫困村减贫标准和贫困县“摘帽”标准,着手制定白银市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标准和验收办法,采取群众评议、专门检查和专业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评估效果、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完善措施,不断探索创新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