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新梦想)甘肃:加大生态保护为丝路畅通建立绿色屏障
新华社兰州6月19日电(记者张文静、王艳明、朱小燕)位于丝绸之路上的甘肃省正在通过防风固沙、节水等措施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其境内的多座绿洲城市筑起生态屏障,以更好地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古丝绸之路重镇武威地处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周边沙漠面积达272万亩,风沙线长约98公里。在未实施生态治理前,沙漠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城区逼近。
“这片沙漠地带距凉州区仅20公里,距兰新铁路、G30国道不足30公里,如果治理不好这里的沙漠,铁路、公路将面临被风沙掩埋的危险,丝绸之路要道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武威市凉州区林业局办公室主任张伯锋介绍。
近年来,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红水河两岸,当地政府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压沙固沙,植树造林,发展沙产业,建立起长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使沿线7个乡镇、近20万亩农田和村庄得到有效保护。
河西走廊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挡着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南移,阻挡着库姆塔格沙漠的东进。目前,不仅是武威,甘肃省境内丝绸之路沿线的绿洲城市敦煌、嘉峪关、张掖等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尤其是继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后,各级地方政府达成共识,要畅通丝绸之路,发挥其应有的桥梁纽带作用,不能忽视生态屏障的重要性。
作为汉王朝经营西域的根据地和丝绸之路的咽喉,保留了大量历史文化遗存的敦煌也正不遗余力改善生态环境,以达到生态节水、防风固沙目的。
“敦煌正在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实施阳关林场、敦煌农场等风沙口治理工程,提升周边防护林面积,逐步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盖度。”敦煌市林业局绿化办公室副主任靳尚宝介绍,敦煌还通过发展节水农业和关田压井等措施制止大量抽取地下水,现已关闭机井300眼,并给全市机井统一安装了智能水表,对地下水资源采取定额管理。
随着系列措施的落实,敦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走进敦煌西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片的湿地沼泽纵横交错,粉色的罗布麻花竞相开放,茂密翠绿的芦苇迎风飘荡。眺望远方,还能看到几匹悠闲自在散步的普氏野马。自2010年以来,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内放归普氏野马,它们的种群在逐年扩大。
“如果没有这些绿洲城市,整个河西走廊就不复存在,历史上也不会有两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今后,这些绿洲仍是生存发展的生态条件,因此必须要保护好它们,不能任由生态环境恶化。”敦煌市委副书记王永宏介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除了发挥通道作用、产业支撑作用等外,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还应重视生态屏障建设。
“如果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人类生存难以为继,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成为‘空中楼阁’。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5月底在甘肃兰州举办的“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上,前来参会的许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代表认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构建安全的生态屏障尤为重要,有助于告别传统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正在创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其中提出,河西地区作为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域,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的核心区,将着力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绿洲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新能源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