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的名义向上游护水群众致谢
经过几十万建设大军近10年的艰苦奋斗,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成果来之不易。(12月13日《陕西日报》)
历史应该记住这个辉煌的时刻——12月12日14时32分,随着陶岔渠首缓缓开启闸门,清澈的汉江水奔流北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说其辉煌,是自此以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而这个辉煌成果的背后,有着堪称悲壮的付出:几十万大军开沟挖渠,几十万移民离乡背井,几十个企业下马停产、几十个项目失之交臂、几十亿资金投入其中……才成就了干线全长1432公里、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而所有这些付出,就是为了使北方走出缺水的困境。
困到什么程度呢?以联合国标准评定,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北方十六个省市,人均水资源已到了生存极限缺水的地步;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对全国九大流域七百多条河流水质监测评价,结果在十一点四万公里的河长中,不能饮用的四类、五类和劣五类水竟长达四点八万公里。北方因缺水,三亿多人用不上健康、卫生的饮用水。中国每年发生成千上万起环境污染纠纷,因环境和水污染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年年递增。以天津为例,在汉水、长江水引入之前,天津水荒连年不断。在漫长的几十年里,天津人与咸苦水日日相伴,人们说那种水“能腌咸菜”。(梅洁《为了润泽北方大地》)
所以,当中线正式通水之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度赞扬。李克强总理也赞其是“造福当代、泽被后人的民生民心工程”,说“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是有关部门和沿线六省市全力推进、二十余万建设大军艰苦奋战、四十余万移民舍家为国的成果。”他们向广大工程建设者、广大移民和沿线干部群众表示慰问和感谢。其实,这也正是所有被惠泽的北方人应有的姿态。
以陕西白河为例。白河县位于丹江口上游南水北调重点水源区,是汉江出陕断面。这里能不能保护好汉江水,并把好水安全送到丹江水库,是一道至关重要的关口。为了完善水质监测系统,他们建立17个监测断面,层层负责,对汉江水质情况实行全线监控。而且在勇于担责、敢于担当的同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近年来,为确保汉江出陕水质,白河县关停皂素厂、水泥厂等20多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拒绝了1家1.8亿元投资的造纸厂,仅此一项年产值直接损失20多亿。至于日常的“河长”负责,更是一泓清水的卫士。
今天,当优质汉水源源北上的时候,当亿万群众为此受益的时候,我们难道不应为“吃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白河及为此做出贡献乃至牺牲的人,深深地鞠上一躬?不这样,恐怕就难以确立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以为一切都是自然天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