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绿色农资与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观点集萃

10.09.2015  09:10

  原标题:共话绿色农资共创现代农业——中国·甘肃绿色农资与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观点集萃

与会农资企业负责人在质量诚信大旗上郑重签名。《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东海

  编者按:

  8月27日,由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甘肃农民报承办的“中国·甘肃绿色农资与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兰州举办。我省专家学者、农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及农资企业家共70余人参会,在“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农药化肥使用实现零增长”的背景下,紧紧围绕“绿色农资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就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省绿色农资开发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甘肃日报精选部分论坛观点,以供大家交流互鉴。

  研发新型肥料

  企业大有可为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车宗贤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我国用占全球6%的水资源和9%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化肥农药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为了追求高产,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成本增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因此,今年农业部提出《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科技部正制定《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省农牧厅也制定了《甘肃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在此背景下,我省肥料行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肥料企业出路何在?笔者认为:

  相关科研机构应理清化肥氮磷减施增效机理与调控途径;掌握耕地地力影响化肥利用率的机制;研发推广新型肥料与化肥替代减量技术;研发推广高效施肥技术与装备;研究与示范主要作物化肥减施技术模式。

  肥料企业应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积极研发生产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料、微生物肥料、商品有机肥料、水溶性肥料、功能性肥料等,这些新型肥料是国际上当前及今后研究和开发的热点领域,也是化肥零增长的必备物资;关注零增长配套的产业调整优惠政策;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减肥效果;准确定位,选准适合本企业产品类别;形成团队,积极参加“新型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做到这些,肥料企业可以说是前景光明,大有可为。

  倡导科学施肥

  助推现代农业

  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站长、推广研究员 崔增团

  据估算,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30%~40%。在粮食连年增产这一高起点,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温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总体目标,对“增产、经济、环保”使用肥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引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据统计,我省年化肥实物用量320万吨,亩均用量50.53公斤,略低于全国每亩61.82公斤化肥用量,却是世界平均每亩化肥用量的2.24倍。我省经过11年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粮食作物科学施肥技术达90%以上,而瓜果、蔬菜等经济园艺作物,为追求高产,盲目、过量施肥现象较为突出。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农业部、省农牧厅出台了全国和我省化肥零增长行动方案。为了推进化肥零增长行动,今后我省将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高效农田节水等重点项目,结合制种玉米、马铃薯、高原夏菜、优质林果等优势产业,集成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高效农田节水、盐碱地改良等主推技术,整合科研、教学、推广、企业等多方力量,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等种植大户为抓手,主动帮助肥料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展产品升级,及时向农户筛选推荐经济环保的肥料,大力推广生物肥料、有机肥、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撑。

  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生态农业

  金化集团党委书记兼金昌奔马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周治新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当前,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面对绿色发展问题,我们必须走绿色环保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从绿色环保新型肥料看,当下较为流行复合微生物肥、水溶性肥。特别是复合微生物肥,不但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须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还复混添加了改善农产品品质的有机质、腐殖酸、氨基酸和恢复土壤生态的多种微生物。该产品通过微生物解磷解钾秸秆腐熟等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提高渗透压导致生物活性不足问题。经初步测算,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30%-50%(折纯);微生物的活动可以提高低温2-3摄氏度,活化土壤平衡酸碱,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利用植物生根扎根,促进作物早熟一周以上;有机质、腐殖酸、氨基酸的使用有效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使瓜有瓜味、果有果味、菜有菜味、粮有粮味。

  复合微生物肥使用中有益菌的大量繁殖,还可以抑制作物一些病害的发生,如重茬病、白粉病、枯萎病、软腐病等顽固性疾病,可以部分替代抗病毒药和农药,减少农产品药物残留,保证了农产品的绿色安全。

  严格执行条例

  治理白色污染

  省农技推广总站党总支书记、推广研究员 胡箭卫

  甘肃是全国内陆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省份之一,旱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左右。旱作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粮食安全。从2007年开始,我省就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放在首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力推动,成功将旱作区打造成全省新的粮食增长点。其关键措施是: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对地膜和起垄覆膜机及配套农机具进行部分补贴,并下拨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经费。201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4.1亿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526.7万亩。“十二五”期间,全省建立旱作农业连片规模板块基地面积达2649.7万亩,全膜双垄技术涉及10个市州50个县区。全省旱作农业平均用30.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68%的粮食总产量。

  值得重视的是,大力推广以全覆膜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在取得突出的增产增收效果的同时,也带了较为严重的白色污染。为此,2013年11月,省十二届人大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这是我省首部关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同时,我省相关部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农膜地方标准》,该标准各项指标严于92版国标,对治理白色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着积极作用,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此外建议:各农膜生产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努力开发环保、可降解,绿色安全的光解膜、氧化膜、生物膜等新型农膜产品,既达到增温保湿的效果,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治理“白色污染”方面,政府应给企业一定的回收补贴,要求企业生产多少就回收多少,政府考核企业;对旱作农业不作为、怕担责的部门要警醒组织约谈;设立各级推广部门推广费,确保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农业技术评价、农业生产科技咨询、专业技术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