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15.07.2015  09:56

  原标题:毕业生求职:在彷徨中前行

  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上)

  大学生就业是每年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大学毕业季已近尾声,记者走访我省高校了解到,大学生就业仍然是一半欢喜一半忧。

  就业族:先就业再择业

  6月18日一大早,22岁的蒲金宝就来到兰州东部市场,给自己买了两件衬衫、一套西装和一个公文包。

  准备这套“行头”,是为了认真对待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刚从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新闻系毕业的蒲金宝对于这份工作,更多的是兴奋和感激。既然有了工作,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干好它。为此,他用当家教挣来的1000元,对自己进行了简单包装。

  “经过几次面试碰壁,才知道在兰州找份工作是何等的不容易。”蒲金宝告诉记者,为了能找到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从去年12月开始,他就奔波于各类招聘会,每个月投出的简历不少于40份,但通知面试的单位却没有几家。值得庆幸的是,在学校的一场招聘会上他终于搭上了就业末班车,找到了一份较满意的工作,下个月正式上班。

  蒲金宝感慨地说,现在就业压力很大,能找到一份薪水适当的工作,就已经很好了。“本来想考研继续深造,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只能先就业再择业了。”

  “感觉上帝给我关上了一扇门,又替我打开了一扇窗。”蒲金宝直言,即使没有找到这份工作,他还是会选择留在城市,毕竟城市发展机会比农村多。

  在与蒲金宝的交谈中记者还了解到,蒲金宝所在的班共有43人,其中3人考上了研究生,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找到了工作,剩余的学生正在抓紧复习,将参加7月份的省考,以及一万名、三支一扶、进村进社等考试。

  当人们享受着周末的惬意时,郑亚楠却在办公室忙着熟悉报表内容。她和蒲金宝可谓求职大军中的幸运儿,两个月前被一家单位录用,月薪2100元。以兰州的物价水平,这点工资只能维持基本开销。但在小郑看来,这仅仅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始发点。

  小郑告诉记者,她是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经济管理系的应届毕业生,现在毕业了,不能再向父母伸手要钱,虽然现实和理想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她坚信只要努力,积累足够的从业经验,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来自城市的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多人迫于生活和社会压力,一般都会先选择就业以积累工作经验。

  求职派:找理想工作太难

  又是一年毕业季,几家欢喜几家愁。

  夏至后第五天,天气炎热。李亚军又一次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来到兰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现场,穿梭在拥挤的求职队伍之中。

  一圈转下来,他只投出了3份简历,“用人单位很多,但适合自己的太少。”李亚军说,好不容易选中一家与所学专业对口、工资标准在3000元以上的招聘单位,但面对众多的应聘人员,他因没有工作经验,递上的个人简历很快被搁到了一边。

  对此,李亚军淡定地说:“已经习惯了”。四年专攻汉语言文学的李亚军从今年2月份开始找工作到现在,至少参加了20场招聘会,投出简历数百份,但最终都无果而终,至今一无所获。

  “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太难。”李亚军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不是眼高手低,也不是放不下架子,只是现实太“骨感”。一场招聘会提供岗位近万个,其中大部分以市场营销、服务业为主,符合自己专业的没几个。而原来,李亚军的梦想是到媒体大展身手。

  “现在很多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更看重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李说,找了几个月的工作,他已经有点疲惫不堪了。

  在李亚军看来,大学毕业生想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越来越难,其中文科专业毕业生更是难上加难。就更不用提薪酬和福利待遇了。

  在这个伤感的6月,李亚军和其他的同学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母校——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和班里已经就业的同学相比,李亚军的处境十分尴尬。他的老家在庆阳一个农村,就业机会少,回家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为此,李亚军没有回家,而是在安定门附近与别人合租了一间房子,房子设施很简单,除了两张床和一张桌子,就再没有其他家具。幸运的是,这里有免费的WLAN,每天除了找工作,他还在看书复习,准备参加“三支一扶”考试。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李亚军也想过去外地发展,但又担心就业初期高额的租房和生活费用会给他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

  记者走访我省部分高校了解到,和李亚军一样,为了尽可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许多毕业生在多种抉择前徘徊、纠结。

  创业派:为更好的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毕业生另避蹊径,选择创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有的继续复习考研。

  前天晚上,19岁的杨振宁做了整整一夜的梦。他梦见自己正在一家大型企业参加面试,还梦见自己在宽敞的大学读书室看书……最终,父亲打来的电话打断了他的美梦。他看看外面,太阳已经升的很高。

  “儿子,工作的事情不要太放在心上,实在没有合适的工作,我们就自己干。”父亲的话像一束曙光一样,让杨振宁眼前一亮,“对呀,为何不能自己当老板呢?现在不是提倡创业吗?”

  4年前,杨振宁拿到了甘肃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让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特别自豪和欣慰,他们一直希望儿子能够从川里面走出去,过城市人的生活,少出点苦力。但想想自己的现在,杨振宁鼻子一酸,泪就流了下来。

  为了自己,更为了能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杨振宁洗了个热水澡,打开电脑开始搜索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有了创业的想法,接下来就得考虑创意了。在父亲的建议下,他初步打算在老家开一家网吧。对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他而言,这是一条不错的创意。

  事实上,不论是公办还是私立院校,和杨振宁一样,面对毕业就失业尴尬处境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6月的最后一天,记者在兰州客运中心见到了益永辉,她身背大旅行包,左手拎着手提袋,右手拉着一个皮箱。“回静宁老家。”小益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准备考研,她一直没有找工作,但是成绩离录取线差几分,没考上研究生很失望,感觉自己付出的挺多,但结果却不尽人意。现在正式毕业了,工作没着落,又无居住的地方,只能选择回家。

  提到回家后的打算时,小益坦言,当初考研就是为了缓解毕业时的就业压力,也是将读研当做第二条出路。有机会的话还是希望能够尽早到社会中历练,承担家庭责任。“回家后要继续复习,参加‘三支一扶’考试。另外,还打算和家人商量开个综合型超市。”小益说,农村小卖部分布较为分散,监管部门难免有点“鞭长莫及”,“三无”、山寨食品在农村小卖部沉渣泛起,严重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而开一家专卖正品的超市,一定会有不错的生意。(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记者 苏海琴 实习生 刘瑞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