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校师生暑期红色之旅集中示范活动回眸
原标题:脚踏厚土 心存傲骨——全省高校师生暑期红色之旅集中示范活动回眸
记者 李繁荣
岷山之巅,嘹亮号声回荡,似那铮铮誓言,叫人怎能忘却。
腊子河畔,硝烟跌宕而行,历经几载风雨,如今更显峥嵘。
历史,依然凝重而缄默,唯记苍茫天地之间,无数英雄脚踏厚土,在鲜红的旗帜下站成巍峨群峰,用一身傲骨书写一阕豪迈史诗……
7月下旬,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共同举办的全省高校师生暑期红色之旅集中示范活动拉开帷幕。来自我省30多所高校的48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优秀辅导员代表和优秀学生代表走进革命圣地、红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革命情怀,学习革命精神,见证了陇原大地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红色足迹,提醒自己要不忘苦难,自强不息,不断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重温历史感悟宝贵精神财富
参加此次红色之旅的师生一路前行,走过工农红军三军会师之地会宁、陕甘边区最早红色政权建立之地南梁、打通红军通往陕甘宁根据地大门的天险腊子口、决定红军前进方向的哈达铺……在甘肃这片红色热土上,革命先辈不仅留下了奋进的脚印,更留下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追求和平的宝贵精神财富。
踏进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巨型日晷状主题雕塑。高达15米的红五星指针,会随着太阳的移动,把影子留在日晷内壁的电文上。
“这些电文,正是红军艰苦奋斗历程的真实纪录。”兰州商学院学生王维维感叹道,“红军长征5次过境静宁,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看着日晷的移动,我们仍然能体会到一种力量在涌动,这种力量就是依然存在的、并将永远流传的长征精神。”
抵达华池南梁革命纪念馆,正在修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烫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梁建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其最终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兰州大学学生王志通说:“纪念碑上的8个大字,正是在诉说着浩气长存的革命精神,并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中牢记苦难,珍视和平,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缅怀历史接受心灵洗礼升华
这一路,师生们深情缅怀历史,每个人不仅仅是在听故事、看遗迹,更是在接受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在南梁革命纪念馆,西北师范大学学生霍天天站在一张“新中国成立前陇东人民的深重苦难”的图片前,久久不能释怀。“看着图片上瘦骨嶙峋的乞丐、插草卖儿的母亲、啃食树皮的儿童,眼泪就在我的眼眶里直打转。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而这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她说。
在观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事迹展的过程中,了解到西路军将士艰苦卓绝的斗争,全体师生无不唏嘘。“不畏牺牲、坚守信仰、永不放弃,把一腔热血播洒在我们挚爱的这片土地上,这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奉献精神是激励我们后代前行的永远的动力。”兰州文理学院丁逸頠说道。
“解放区呀么呼嗨……”耳畔响起全体师生抑扬顿挫的歌声,每个人都那么专注。“无数爱国青年奔赴华池大凤川开荒屯垦、积极发展生产,就是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夺取最后胜利。”天水师范学院学生马笑深情地说,“我们从中感悟到了那段火热岁月的力量,我们也将继往开来,用昂扬的气魄为实现新时代的梦想而奋斗终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会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前,师生党员紧握右拳,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我骄傲生长在这片沸腾的土地上,我自豪生活在这和平的时代里。”这是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安文兵在红色之旅途经岷州会议纪念馆举行的“爱我中华”主题演讲比赛上的真情诉说。
铭记历史肩负起责任和使命
今年61岁的冉树苍老人,扎根会宁这片热土,把一生心血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长征精神就是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我只求我教育出的孩子个个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在红色之旅途经会宁举行的老红军、老模范座谈会上,冉树苍老人充满深情地向大家说道。
“冉老师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是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朴实诠释,他是我们当代青年的榜样,更是我们教师队伍里的楷模。”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静感叹道。
在华池县上里塬乡和王嘴子乡,有一处邮政所,魏文清是这里的所长兼投递员。30多年来,他视信件如生命,用一辆破旧摩托车奔走于乡间的沟沟壑壑,从未投错过一封信。“这是我的长征之路,我无怨无悔。”在南梁模范人物座谈会上,魏文清告诉大家,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才叫不简单,把容易的事情做好了,才叫不容易。
“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彦涛说,我们每个人都要以这样的精神为榜样,薪火传承,奋勇前行,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