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亮点频现

22.12.2015  19:20

今年以来,甘肃省借机构改革的东风,突出问题导向,创新监管方式,破解监管难题,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亮点纷呈,保持了食品药品安全总体稳定向好的形势。

一是新体制作用充分彰显。甘肃省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独立的省、市、县、乡四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人员总编制10450名,到位率92%,监管人员占全省总人口的4/万。该省把充实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和健全检验检测机构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大胆创新,在1434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在省、市、县设立稽查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全面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实施模块化、痕迹化、精细化管理,构建市县乡为主体的行政监督网、执法督查网和日常巡查网,统一权威的监管体系在深化改革中得到巩固和加强。汪洋副总理充分肯定了甘肃省机构改革经验,他指出:甘肃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不仅在全国率先挂牌运行,而且改革后监管力量增加了近两倍。

二是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甘肃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试行)》三项制度,修订出台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记分管理暂行办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农村集体 聚餐 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食品仓储管理规范(试行)》、《甘肃省食品配送管理规范(试行)》,这些制度适应了新形势下食品最严监管需要,加强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2015年,省食安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每季度分别召开食品、药品风险会商、风险防控会议,将会商结果通报相关部门和市州,对食品药品高风险领域开展了专项整治。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了5次飞行检查,向各市州党委、政府通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是全面实施电子监管。省政府连续两年将零售药店便民电子查询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851万元,为全省7202家批发、零售药店配备便民查询机,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现了对所有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的电子化监管。省政府将“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列入201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城市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建设300个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室,为城区1000个商超市各设置1台食品安全信息溯源机,加强市场农产品快速检测和查询溯源,把好农产品和食品销售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构建了以食品准入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网格化管理系统、信用等级管理系统、从业人员管理和培训等六大系统功能为框架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实现了企业及食品信息“一家备案、全省共享”。全省食品生产、批发企业、商场超市、中型以上餐馆、学校单位食堂已全部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发展率为100% ;食品小作坊、小商店、小餐饮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34192户,发展率为32%。省农牧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已经注册备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3000多家,生成产品二维码4000多张。

四是深入推进基层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召开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基层工作现场推进会,制定实施基层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方案和考核办法,省财政落实资金2000万元,建成418个规范化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达标率达30%。各级政府配套建设了办公设施、快检设备,建立了系统的学习培训、考勤考核、监管执法、廉洁自律、信息报告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各乡镇、街道采取从政府、工商所、计生站、卫生院调剂等方式,使一类乡镇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二类乡镇达到100平方米,三类乡镇达到80平方米,解决了业务用房不足的突出问题。

五是不断提高食品药品检测检验能力。省政府统一安排在全省开展了“整市推进”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整合食药监、农牧、卫生等部门食品检验资源、技术人员及食品检验专用设备,省级筹措专项资金4950万元,确定区域性机构1家,综合性机构9家,一般性机构22家,分别予以补助。省科技厅整合穆斯林文化、科技、区位、经贸、产业等多方面的优势,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检测机构和清真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建设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加强清真食品禁忌成分检测、加工工艺研发、国家认证、清真生物疫苗的产业化。

六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县域全覆盖。全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从10家扩大到105家,实现了县区100%全覆盖,全面开展异常病例或异常健康事件监测、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急性胃肠炎调查以及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溯源等工作。各哨点医院采样率逐年提高,阳性检出率2012年为1.61%,2014年提高到4.37%,2015年前3季度已达到10.03%。

七是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全面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2015年7月15日召开的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甘肃省以信息公开为抓手,建立了案件信息公开追究和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等制度,80%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向社会公开,走在全国前列”。甘肃省副省长李荣灿在2015年8月14日甘肃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汪洋副总理肯定的我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工作,主要是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较高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率给我们争的。2015年1-9月,全省公开6835件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率为98.2%,2014-2015年,全省有78家食品药品企业被列入“黑名单”。

八是持续整顿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以假劣生熟、掺杂使假、染色增重、霉变虫蛀、污染变质等五个方面为重点,连续6年不间断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专项整顿活动,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购进验收、储存养护管理、法定炮制工艺执行、产品检验落实等关键环节,累计完成2.8余万批次中药材中药饮片抽验,每季度发布一份中药饮片重点监管品种名单。当归、党参等地产及易掺伪、掺杂、人工染色、增重问题突出品种得到了彻底整治,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得到了切实净化。

九是规范监管特殊药品。甘肃作为全国唯一的麻醉药品原植物罂粟种植基地,承担了罂粟壳及罂粟碱中间提取物加工生产、调拨任务,是我国天然类麻醉药品的总源头。近年来,共向全国70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调拨罂粟壳6870870公斤,审批特殊药品运输证明578份。择优确定了15家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区域性批发企业。建立特殊药品监控网络系统,全省26家特殊药品生产企业、102家特殊药品批发企业、1000余家医疗机构均纳入监控系统并实现信息上传,对异常流向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易制毒药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各个环节全过程有效监控,监控到“一针、一片”流向。2015年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化生产处被国家禁毒委表彰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

今年以来,甘肃省借机构改革的东风,突出问题导向,创新监管方式,破解监管难题,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亮点纷呈,保持了食品药品安全总体稳定向好的形势。

一是新体制作用充分彰显。甘肃省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独立的省、市、县、乡四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人员总编制10450名,到位率92%,监管人员占全省总人口的4/万。该省把充实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和健全检验检测机构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大胆创新,在1434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在省、市、县设立稽查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全面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实施模块化、痕迹化、精细化管理,构建市县乡为主体的行政监督网、执法督查网和日常巡查网,统一权威的监管体系在深化改革中得到巩固和加强。汪洋副总理充分肯定了甘肃省机构改革经验,他指出:甘肃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不仅在全国率先挂牌运行,而且改革后监管力量增加了近两倍。

二是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甘肃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试行)》三项制度,修订出台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记分管理暂行办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农村集体 聚餐 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食品仓储管理规范(试行)》、《甘肃省食品配送管理规范(试行)》,这些制度适应了新形势下食品最严监管需要,加强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2015年,省食安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每季度分别召开食品、药品风险会商、风险防控会议,将会商结果通报相关部门和市州,对食品药品高风险领域开展了专项整治。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了5次飞行检查,向各市州党委、政府通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是全面实施电子监管。省政府连续两年将零售药店便民电子查询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851万元,为全省7202家批发、零售药店配备便民查询机,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现了对所有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的电子化监管。省政府将“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列入201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城市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建设300个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室,为城区1000个商超市各设置1台食品安全信息溯源机,加强市场农产品快速检测和查询溯源,把好农产品和食品销售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构建了以食品准入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网格化管理系统、信用等级管理系统、从业人员管理和培训等六大系统功能为框架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实现了企业及食品信息“一家备案、全省共享”。全省食品生产、批发企业、商场超市、中型以上餐馆、学校单位食堂已全部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发展率为100% ;食品小作坊、小商店、小餐饮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34192户,发展率为32%。省农牧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已经注册备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3000多家,生成产品二维码4000多张。

四是深入推进基层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召开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基层工作现场推进会,制定实施基层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方案和考核办法,省财政落实资金2000万元,建成418个规范化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达标率达30%。各级政府配套建设了办公设施、快检设备,建立了系统的学习培训、考勤考核、监管执法、廉洁自律、信息报告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各乡镇、街道采取从政府、工商所、计生站、卫生院调剂等方式,使一类乡镇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二类乡镇达到100平方米,三类乡镇达到80平方米,解决了业务用房不足的突出问题。

五是不断提高食品药品检测检验能力。省政府统一安排在全省开展了“整市推进”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整合食药监、农牧、卫生等部门食品检验资源、技术人员及食品检验专用设备,省级筹措专项资金4950万元,确定区域性机构1家,综合性机构9家,一般性机构22家,分别予以补助。省科技厅整合穆斯林文化、科技、区位、经贸、产业等多方面的优势,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检测机构和清真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建设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加强清真食品禁忌成分检测、加工工艺研发、国家认证、清真生物疫苗的产业化。

六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县域全覆盖。全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从10家扩大到105家,实现了县区100%全覆盖,全面开展异常病例或异常健康事件监测、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急性胃肠炎调查以及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溯源等工作。各哨点医院采样率逐年提高,阳性检出率2012年为1.61%,2014年提高到4.37%,2015年前3季度已达到10.03%。

七是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全面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2015年7月15日召开的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甘肃省以信息公开为抓手,建立了案件信息公开追究和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等制度,80%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向社会公开,走在全国前列”。甘肃省副省长李荣灿在2015年8月14日甘肃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汪洋副总理肯定的我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工作,主要是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较高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率给我们争的。2015年1-9月,全省公开6835件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率为98.2%,2014-2015年,全省有78家食品药品企业被列入“黑名单”。

八是持续整顿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以假劣生熟、掺杂使假、染色增重、霉变虫蛀、污染变质等五个方面为重点,连续6年不间断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专项整顿活动,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购进验收、储存养护管理、法定炮制工艺执行、产品检验落实等关键环节,累计完成2.8余万批次中药材中药饮片抽验,每季度发布一份中药饮片重点监管品种名单。当归、党参等地产及易掺伪、掺杂、人工染色、增重问题突出品种得到了彻底整治,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得到了切实净化。

九是规范监管特殊药品。甘肃作为全国唯一的麻醉药品原植物罂粟种植基地,承担了罂粟壳及罂粟碱中间提取物加工生产、调拨任务,是我国天然类麻醉药品的总源头。近年来,共向全国70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调拨罂粟壳6870870公斤,审批特殊药品运输证明578份。择优确定了15家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区域性批发企业。建立特殊药品监控网络系统,全省26家特殊药品生产企业、102家特殊药品批发企业、1000余家医疗机构均纳入监控系统并实现信息上传,对异常流向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易制毒药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各个环节全过程有效监控,监控到“一针、一片”流向。2015年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化生产处被国家禁毒委表彰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