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让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中国兰州网2月5日消息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静宁县治平乡雷沟村,家家户户矗立着一座座砖混结构的果窖,里面满目都是红艳艳的苹果“海洋”,能闻到苹果散发的淡淡芳香。果农雷托胜的脸庞被苹果映得红彤彤的,他说:“果窖贮藏让苹果打时间差上市,卖出好价钱。家里的8亩果园,有4亩进入盛果期,亩产量8000斤,每斤卖价4元,年收入10多万元哩。80mm以上优等富士苹果1斤最高卖价10元。”
苹果,在陇原中东部,已从“一棵树”成长为一项支柱产业,从“1元1斤”的普通苹果价格飙升为“10元1斤”“10元1个”的“金果”,从果农在果园沿路摆摊叫卖,到果品专营企业俏销全国、远销国外。2014年,我省苹果产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全省苹果面积达480万亩,稳居全国第二位。苹果产量达320万吨,外销260万吨,占80%以上;苹果产值达160亿元,新增40亿元,增幅33.3%。面积、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
果园:专业化绿色“工厂”
记者在泾川县飞云乡元朝村的1200亩果园看到,一行行果树整齐有序,每一棵树都呈纺锤形,“长”得很“相像”。该果园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标准园。
“标准化果园的树形、管理、施肥、修枝、防虫治病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标准,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苹果几乎一模一样、质量有标准。这是矮化密植果园,果树之间行距3米、株距1.5米,通过修剪,树均高3米,1亩地140棵树。”元朝果品专业合作社社长刘恩儒“有板有眼”地对记者说。
2010年省政府出台《甘肃省苹果产业扶持办法》后,各级政府部门把苹果产业作为全省特色优势产业,结合农业部水果标准园创建活动,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出台配套政策,省上每年整合上亿元资金,从苗木繁育选育、生产技术培训、苹果优质生产基地、果农合作组织培育、标准化示范园创建、龙头企业培育、科研攻关、保鲜贮藏库等环节入手,打造苹果的全产业链。截至目前,全省共创建了12个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示范面积1.2万亩以上。截至2014年,全省共投入财政资金近5000多万元,创建了190个省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示范面积超过10万亩,带动推广近50万亩。在标准园创建中,探索出了果园矮砧密植、起垄覆膜覆草、全园覆沙、轻简栽培、早果丰产、架设防雹防霜网等特色明显、先进实用的生产模式。建设大型苹果保鲜库430座267万吨,贮藏苹果上万吨的现代化保鲜库比比皆是,形成公司和合作社有大库、农户有小库的贮藏格局,成为稳定苹果价格、实现均衡上市的“储水池”。建设大型苹果汁加工企业7家,年加工能力近100万吨,解决了农户小果、次果的出路。农民高兴地说:“大、小果子都能卖钱。”
在我省苹果产业基地,一个果园就是一座绿色“工厂”。果树生产严格按照“工业化”的工厂生产模式,严格生产、管理、质量安全控制等“工序”,苹果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