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工商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掠影

11.08.2016  14:36
   

导语: 早在2012年7月,甘肃省工商局即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为重点,选定16个课题在全省先行试点,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以敢啃硬骨头的决心, 率先拉开了改革帷幕。

简政放权——率先

坚持用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主体发展的乘法,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彻底放、不截留。

2014年3月1日,我省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两年多来,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企业年检制改为年报制、“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放宽注册资本和住所登记条件、试点简易注销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密集推出、环环相扣,并在陇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时间的节点清晰记录了甘肃工商探索的足迹。2015年2月2日,西北地区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三码”营业执照在甘南州颁发;6月1日,“三证合一、一照三码”改革全面铺开;9月30日,“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如期推行。目前,全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正在加紧谋划,10月1日起将全面实施。

两年多来,甘肃工商已将134项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由201项减为15项。工商登记业务实现了100%在网上流转,行政许可、行政审批100%在网上运行,办证时限由15至3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以内。

过去由省工商局登记的企业,除法律法规规定外,已全部下放至市县局;过去要到省局来办理的业务,如今更多实现了属地化管理;过去收取的登记类、证照类和个私协会会费等已全部取消,在全国率先做到了“零收费”。

商事制度改革发挥了先手棋和突破口作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各类市场主体放量增长。两年多来,全省新增市场主体55.9万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907户;市场主体总量由“十一五”末的65.1万户发展到2016年6月底的133.62万户,翻了一番多;注册资本总额由0.41万亿元增长到2.05万亿元,翻了两番多。

放管结合——领先

简政放权,不是一放了之,而是放管并重。

省工商局将2015年确定为“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2016年确定为“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借助“互联网+”的春风,甘肃工商不断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积极探索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正在形成,改革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与此同时,双归集、双随机、双告知、双公示等新型监管制度及时跟进,一一落地。

双归集”,是指将涉及企业的信息都归集到具体企业名下,所有企业的信息都归集到“一张网”上。2014年10月1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实施。为打造“全国一张网”,省工商局与省发改委等38家部门联合签署《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目前已与35家部门建立了信息交换共享或互联互通互查机制,共交换信息近410万条,已对5870名相关失信自然人予以任职限制。

双随机”,是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检查人员。2015年5月1日,《甘肃省市场主体抽查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甘肃工商建立了以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为核心、以投诉举报为补充、涵盖经营行为和公示信息的市场监管机制,成为全国首个推行随机抽查检查的省份。

双告知”,是指在办理登记注册时,工商部门根据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告知申请人需要申请审批的经营项目和相应的审批部门;在办理登记注册后,将信息及时告知同级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

双公示” 是指行政审批部门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在规定时限内上网公示。是强化企业自律、推进公平公正执法的重要手段。两年来,我们已向社会公示市场主体信息1395万余条。2015年度全省企业年报公示率达95.89%,比上年提高14.93个百分点,名列全国第2位。公示行政案件信息3866件,公示率达到96.65%。目前,全省有293968户市场主体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其中企业38606户,同时清理长期未经营的“僵尸企业”1万余户。

甘肃,正在把过去高门槛、严准入的监管制度,转向低门槛、宽准入、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宽进严管”新机制。

优化服务——争先

放管服”的效果和体现,最终的落脚点是优化服务。

竭力消除市场的“冰山”、帮助跨越转型的“火山”、协调打通融资的“高山”。既要让非公经济铺天盖地,更要让它们欢天喜地——甘肃工商,通过协调推进非公经济和非公党建两个抓手,让非公企业“两翼齐飞”,蓬勃发展。

2012年5月,省委省政府把非公经济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省工商局,省直63家部门成为成员单位。通过构建政策推进、组织领导、政务服务、要素支撑、督查考核、舆论宣传等“六大体系”,全力促进非公经济增量提质。         2012、2014、2015年,省工商局先后起草并报请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等3份文件、共78条政策。实施了“十大工程”,提出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五个突破口”和“五大举措”,协调督促14个市州和相关部门制定了配套措施。

为有效解决非公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问题,省工商局于2015年11月牵头,在全国首创了“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模式,建立了相关部门和14个市州政府、12家金融机构、7家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互助贷款机制。目前,已审核发放贷款14.36亿元,惠及333户小微企业。

2012年以来,我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2.4%。截至“十二五”末,全省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24.66万户,比“十一五”末增加63.95万户,增长105.32%;新增从业人员164.7万人,总量达到390.89万人,增长72.81%;实现地方税收249.85亿元,占全省地税总额的49.17%;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38.2%提高到了45.8%,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2008年8月,省委把开展非公党建的工作重担交给工商部门。2013年12月,王三运书记在省工商局调研时,提出打造非公党建“升级版”的要求。多年来,甘肃工商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要求,着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先后开展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三亮三比”、“三岗联创”等活动,激励党员职工在服务转型跨越中当先锋、做表率,实现非公经济与非公党建工作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赢。

下一步,甘肃工商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深化“放管服”,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一是改革监管机制。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按照“一单、两库、一细则”要求,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随机检查工作细则,稳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

二是强化协同监管。探索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实现对市场主体“一次检查、全身体检”,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最终形成商事登记部门、行政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齐抓共管的共治格局。

三是推动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惩戒机制。失信者一处违法,将触发连锁反应,引发在行政许可、政府土地供应、投融资、招投标、政府采购、获得荣誉等众多领域的联合惩戒。       

      深化改革,工商作样本;服务发展,红盾已先行。甘肃工商将着力当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锋官”、深化改革的“先行官”、市场监管的“主力军”、市场秩序的“守护神”,以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精神,以率先而为、创新求实的态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誓将改革推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