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今年一号文件有何亮点
原标题:我省今年一号文件有何亮点
今年的一号文件把深化改革作为动力、法治建设作为保障,推进改革的力度更大,转变发展方式的分量更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更实,法治建设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脱贫致富的目标更加清晰,新农村建设的步子迈得更快。
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夯实粮食生产,必须坚守底线。
文件提出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文件对耕地保护提出更高要求,提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力保耕地不减少、地力和综合产出有提高。
文件首次提出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主粮化是口粮绝对安全的重要补充,马铃薯主粮化以后,我省有望成为全国新的“产粮大省”。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2014年我省粮食喜获“十一连增”。受农产品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户收益有限,旧的增长方式危害环境、对农业发展自身造成制约;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卖难”与市场需求不对等,农产品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的矛盾突出……
出路: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促进“五个转变”——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政府直接调控向通过市场间接调控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要由产品生产向产业链、价值链生产转变。
办法:一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完善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加强对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
二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重视软环境建设;加强传统物流体系建设,开展好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支持电商、物流等企业共同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三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尽快研发适合我省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不同环节的农业机械;完善农机补贴政策;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耕种收全方位的农机作业服务。
四要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持续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开辟新途径
如何让农民务农增收?
首先,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文件明确要求,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开发农业多种资源、多种功能调,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其次,要降成本、控风险。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发展循环农业,强化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
再次,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文件强调要引导农民立足资源优势和自然禀赋,念好“山海经”,打好“果蔬牌”,唱好“林草戏”。在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食、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中药材、特色林果。特别是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产业。
文件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建立城乡经济联合互动机制;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二、三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
全面启动“十百千万”工程,用3-5年的时间,集中培育10个以上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创建100个左右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建设1000个左右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扶持10000个左右的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快建立省、市、县农村劳动力培训财政扶持增长机制,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
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陇原农村必须美。
文件提出,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
突出强调要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具体抓手是: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到今年底,建成300个美丽乡村,3000个以上的环境整洁村;到2020年要实现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电房全覆盖的目标,由“物”的新农村转向“人”的新农村。
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文件首次提出,要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新引擎,以各类园区为重点,聚集项目、聚集产业、聚集人口和各类资源。
在扶贫攻坚上取得新成效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我省的基本省情。
在总体目标上,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建成通建制村通畅工程1万公里;解决152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0%;改造农村危房14万户。
在推进方式上,在全省推行针对性更强的精准扶贫。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户的精准性扶持,对扶贫成效的精准考核。
在预期成效上,强调要紧扣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这一核心;做到不愁吃、不愁穿;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等六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改革是发展源泉。文件首次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制约我省“三农”健康发展的问题入手,完善顶层设计,通过试点试验,不断总结深化,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通过赋权颁证,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源,释放财产增值潜力;通过“三权分置”,搞活土地经营权,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通过股份合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农民尽享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收益。
创新方式,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首次提出要把控规模经营之度、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地农用底线和流转收益归承包农户所有;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等方式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
在加快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有新举措。文件对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联合社提出了新要求。对统一连片整理耕地、折股量化确权到户统一经营,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适度农业规模经营,以及加快农户间的合作经营、联户经营都作出了相应的政策规定。
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的目标明确。确定了加强水权市场建设、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严格取水许可动态管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等改革目标。同时,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开展集体林地股份制改革试点,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促进民营林场发展等提出了要求。
农垦、供销社改革近年来首次被写入。
在破解“三农”发展资金瓶颈难题方面步子更大。
首次提出,“四轮驱动”(用好财政资金、激活金融资本、引导社会投入、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
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对部分公益性项目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扶持,加大生产经营性项目贷款贴息、担保、保险和风险补偿比例”;“探索财政支农资金经营性投入股份式注入方式,对资金额度较大的按国有资产股份式注入,资金额度较小的按村集体股份式注入,由新型经营主体使用和管护,分别由县级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监管”。
增强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撑能力,壮大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资金规模。
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三农”,制定社会资本投向农村的实施意见。
在农村法治建设上走出新路子
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文件提出,必须加快农村法律体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三农”工作,推进“三农”重大事务决策、落实和监督法治化,切实保障行政行为和各项改革于法有据、程序顺畅。
文件首次提出,要增强各级领导、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学法、守法、用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探索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各类经济服务组织有机融合、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村民议事,村规民约,发挥村民民主协商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要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的衔接,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