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电影借“东风”寻求突破
原标题:甘肃电影借“东风”寻求突破
《腊月的春》 新片单元 第一部展映电影 导演:陈逸恒、梁剑伟 编剧:杨晓文 主演:刘娟、吴尚泽、王大元、肖利滨、史天 类型:剧情 片长: 97分钟
《甘南情歌》 少数民族电影展 开幕式电影 导演:高力强 编剧:李本深、肖莫庸 类型:剧情 主演:李槐龙、德姬
《云中的郎木寺》剧照
戏曲电影《锁麟囊》斩获第十五届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
中国甘肃网9月24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不受时空变换所限,一块银幕就能创造无限悲欢离合,一个人物就能让人记忆铭刻——电影,这项艺术越来越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将无数人吸引到影院,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情演绎。甘肃这片广袤厚重的土地上,近年来也绽放了许多独具地域特色的电影,将甘肃的风土人情、历史积淀展现到全国、全世界的舞台上。借着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东风,甘肃电影将继续扶摇而上,迎来更大的突破。
现状 产量处于上升期
1958年,兰州电影制片厂成立,电影首次进入甘肃。50多年来,甘肃电影人通过镜头记录生活、刻画陇原,但“产量”并不高,直到五六年前,甘肃电影开始迅猛发展。根据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以前,我省年均生产一部电影,2010年后,年均生产近6部,电影总产量达44部,电视剧近10部,影视制作机构也由初期的5家发展到现在的120余家。
2013年共审查电影剧本22部,取得公映许可证数字电影5部。2014年截至目前,共审查电影剧本24部,审查成片6部。同时,影视作品的质量大幅提高,《锁麟囊》、《血色宣言》、《云中的郎木寺》、《甘南情歌》、《腊月的春》等一批优秀影片均获得了许多奖项,戏曲电影《锁麟囊》更获得了华表奖,这是国内电影的最高奖项之一。
省内的观众也为我国持续走高的票房贡献了力量。截至目前,我省城市数字影院达到52家227个影厅,2013年度电影票房达到1.62亿元。2014年5月我省首家本地院线甘肃省新视界院线公司正式运营,省内运营院线已达16家。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范延军副局长接受采访时表示,为扶持本省电影发展,我省出台了“甘肃省文艺创作资助办法”、“五个一工程奖奖励办法”、“甘肃省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电影摄制审查管理办法”、“影视剧本征集活动”、“地方政府奖励获奖影片”等措施,进一步鼓励和扶持本土的剧本创作、影片制作拍摄工作,偏重于软件扶持。
特色 民族情、黄土情
我省的文化资源有着鲜明的自然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痕迹,黄土高原、黄河远山、大漠落日、戈壁驼铃……这些画面厚重丰富,形成独特的自然美。黄河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始祖文化等为这块古老土地孕育出了具有“崇高美、阳刚美”的人文情怀,孕育了甘肃题材影视剧特有的文化底蕴,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甘肃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可挖掘的东西非常多”,甘肃本土电影《腊月的春》出品人贾皓明说,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都可以挖掘来拍很多电影、电视剧。
甘肃电影人、獒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金鑫将甘肃的电影特色总结为6个字:民族情、黄土情。他分析认为,甘肃电影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南北强,东西弱”,南北则指的是临夏、甘南、平凉、庆阳等地。甘肃近年来拍摄了多部反映民族特色的电影,这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具有地方特色的,“在西部,乃至全国都是排头兵”。2006年进入联合国总部放映的电影《月圆凉州》、第四届“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走进香巴拉》、《萨里玛珂》、《拉卜楞人家》、《阿米走步》等都是反映我省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影视剧。
制约 票子、本子、班子
众所周知,甘肃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但电影自身的发展还较为滞后,仅仅成为许多影片的取景地,本土电影拍摄创作很少获利。
对于甘肃电影目前面临的困境和制约,贾皓明对此感受颇深:“拍电影要具备三个要素:票子、本子、班子。”票子是钱,本子就是好的剧本,班子是一套好的电影创作班底。目前来看,我省电影在这3个方面都面临着一些困局。
我省电影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形式主要依赖省内企业投资、政府资助,制作公司往往负担巨大的债务拍摄影片,缺乏多元融资渠道。省内各大影视制作公司在筹备、拍摄、制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资金,导致我省没有高投入、大制作的影片。贾皓明说,北京、上海等地开始试行版权质押,也就是通过电影的版权向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我省还没有银行向电影贷款的先例。贾皓明拍《腊月的春》时,200万元资金都是向别人借贷的,没有获得任何投资。
作为此次电影节国际影片展映环节的评委,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斌感叹:“我省好的编剧和电影剧本很少,人才流失得多。”
本土电影人的思维局限性较为明显,在影视剧创作、拍摄、制作方面,多局限于省内,缺乏全国性的视野。金鑫认为,这直接导致我省的电影在题材选择局限性大,缺乏反映城市工业化发展、国家开发区建设、城市传承、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电影,尤其在城市风化和都市风貌上,更是少之又少。
此外,我省也缺乏好的电影拍摄班底和相应的设备器材,贾皓明拍摄电影时,专门从北京租来符合院线上映的高清摄像机、从西安租来野外发电车进行拍摄。
机遇 借“金鸡百花”的东风
第二十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花落兰州,对于甘肃的电影和电影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平台和机遇。贾皓明这两天一直在为电影节的事情忙碌,他的影片《腊月的春》将作为此次电影节新片单元的第一部片子进行展映,“到时候会有省内外300多家媒体到场报道,对我们这个电影和公司的推动宣传很大,对于本土电影人的创作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此次电影节也许会解决甘肃的电影意识和创作理念的问题,让电影人看到和外地电影的差距。同时,也改变政府对电影的认识,发现电影的基本艺术属性和产业属性,推动甘肃电影发展。
石斌认为,电影节的顺利举办,将会提升兰州以及甘肃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让外界了解甘肃、认识甘肃,促进各相关的文化机构对电影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还能将甘肃电影人推向全国,融入到全国的电影圈,得到全国的认可,促进甘肃电影人在创作上的灵感,产生更多的精品。金鑫也对此次电影节充满了期待:“这次电影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赞助也很踊跃,是一次电影的节庆,必然能带动甘肃人对电影和关注和热爱,相应地推动政府对电影的扶持,把甘肃电影往前推动。”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范延军副局长表示,将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已经制定了2014-2016年甘肃省影视剧品牌建设规划纲要,打造甘肃影视全产业链,大力扶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发展,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影视产业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同时,建立面向全国的影视剧本征集制度,全面网罗优秀影视剧本,实现每年征集100部左右,精选10部西部影视剧本,建立与国内外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影视机构的联系机制,定制创作西部影片。
许多甘肃电影人对下一步的发展,也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认识。贾皓明已经联系了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将他的作品《生于1980》改编成电影。
石斌透露,甘肃电影集团也正在积极筹备中,预计年底前就可以成立。届时,将响应省上的号召,重点打造“西部片”,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马仔片”,弘扬集体英雄主义,形成新的品牌化运营,打造甘肃的电影潮流。
首席记者 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