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圆梦·看甘肃】武都:筑梦沃野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11.01.2022  10:42

  乡村振兴就像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多年来,武都区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探索,精准施策,推动发展,一栋栋崭新的农民新居、一条条平坦的乡村道路、一个个务实的惠民项目,一幅  “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乡村振兴宏伟画卷正在阶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去年以来,武都区盯紧抓牢“四个不摘”,把“固成果、守底线、促拓展”作为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精准提出“五看五比五促进”工作思路,组建乡村振兴专班,全区上下铆足一股劲,对标对表、履职尽责、夙夜攻坚、共谋振兴。

  强化产业支撑  增添振兴动能

  贺家坪村是武都区桔柑镇种植油橄榄面积最大的村子,近几年,全村群众通过油橄榄品种的高接换优和低产园改造,辐射带动周边大岸庙村、陈家坝村、桔柑村、大元坝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让广大群众真正尝到了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甜头。

  张聚会是甘肃农业大学的一名毕业生,受父亲的影响,他毕业后放弃了在兰州发展的良好机遇,决心学有所用,返乡创业,经过四年努力,现已建成花椒育苗基地300余亩,花椒种植示范田400多亩,年均销售无刺花椒苗产值达1000多万。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武都区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围绕打造“中国橄榄之城”和“中国花椒之都”目标,建基地、强管护、重加工、促营销、做品牌,孕育了许许多多的“贺家坪村”和“张聚会”们。2021年,武都花椒、油橄榄两大味蕾之上的产业,撑起了超过60亿元的产值。除此之外,中药材、茶叶、肉兔养殖、小杂粮、蜂蜜等产业也不甘落后,助农增收效应强劲有力。今后,武都区将继续科学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百亩试验园、千亩产业带、万亩示范区,积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同时,通过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念好“用、育、引”人才“三字经”,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障,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兜牢民生底线  巩固发展根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武都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四个结合”精准发力,健全“四项机制”统筹谋划,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认真落实“3229”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创新“五看五比五促进”工作思路,努力锻造“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基层乡村振兴铁军,将工作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相结合、与关爱服务行动相结合、与巩固脱贫成果大排查相结合、与巩固拓展重点指标相结合,高质量答好巩固脱贫成果的“必答题”和疫情防控的“加试题”。健全“科学化动态监测、常态化排查整改、精准化部门帮扶、综合性防贫保障”四项机制,织密织牢防贫监测和精准帮扶保障网,防微杜渐,严守底线,力争“零”返贫致贫。把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作为底线任务,统筹抓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成果巩固提升,齐发力、用真情、下实功巩固好脱贫成果的根基。

  做足“三边”文章  建设“五美”乡村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去年以来,武都区结合城市规划中心和川坝河谷区、半山干旱区、高山林缘区“一中心三区”规划布局,分区域统筹城乡融合、产业培育、文旅产业、公共服务等要素配置,抓重点、补短板,大力实施“十镇百村”建设行动,推进产业提升型、美丽乡村型、旅游标杆型示范村提档升级,立足城镇边、公路边、景区边“三边”定位,全力建设美丽村庄、美丽环境、美丽河道、美丽村民、美丽干部“五美”乡村,越来越立体的乡村图景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了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发展和乡亲们不断提升的幸福感。

  退休后回到鱼龙镇宁家山村的宁老先生说:“我19岁就去青海铁路上工作,记得以前的宁家山村又穷又苦,许多房子很破旧,经常漏雨,道路是土路,一下雨就没法走,现在房子重建了,道路修通硬化了,墙面也亮化美化了,戏台、广场、凉亭的修建,为老人和小孩提供了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武都区将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目标,持续抓监测促巩固、抓产业促增收、抓稳岗促就业、抓扶持促致富、抓衔接促振兴,不断开创武都发展新局面,融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通讯员  李圆丰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