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民政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积极发挥“四个作用”
省民政厅厅长 肖庆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甘肃经济欠发达,这一态势尤为凸显。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这一形势,民政作为保障基本民生的担当者、创新社会治理的促进者和基本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在适应新常态中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服务富民兴陇大局。
一、民政适应经济新常态,要在助推扶贫上发挥积极作用
新常态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释放改革红利,更加注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近年来,甘肃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仍然是基本省情,扶贫攻坚仍然是重中之重。没有困难群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民政要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持续增加困难群众收入,积极助推扶贫攻坚。
要全力实施救助性脱贫。甘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长期性”救助达430多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6%,加上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各种“应急性”救助,年均救助约1200多万人次,将近占到全省总人口的一半。2014年,甘肃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392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69元的24.3%,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8个贫困县所占的比例基本都在30%以上。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将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了40%、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10%、农村低保标准提高了11%,农村一、二类低保户通过救助可以实现脱贫。可见,“救助性脱贫”是甘肃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民政部门争取更多的救助资金,持续提升救助水平,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尽快脱贫。
要努力降低因灾致贫返贫率。甘肃自然灾害易发高发,一些灾害频发地区,每年因灾致贫返贫率达30%—40%,而一旦遭遇特大灾害则基本全部返贫。近几年,全省因多灾并发、重灾连发,年均灾害损失高达280亿元以上,许多发展成果都被自然灾害抵消或破坏。从这个角度讲,降低灾害损失和因灾致贫返贫率,也就等于保护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加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因此,要把降低因灾致贫返贫率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加强灾害风险评估调查、巨灾综合应对、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农村住房保险制度、防灾减灾项目配套设施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发展成果。
要推进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的衔接。社会救助旨在兜底线、救急难,做的是输血、治标的工作;扶贫开发旨在挖穷根、促发展,做的是造血、治本的工作。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目的是两轮驱动、标本兼治,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这就要求民政部门对农村低保、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对象进行全面检查并建档立卡,使之与扶贫对象相衔接。持续开展社会救助清理规范,强化动态管理,实施精准救助,特别是对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积极建议扶贫部门给予扶贫开发政策扶持。将社会救助资金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8个贫困县倾斜,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扶贫攻坚效益最大化。
二、民政适应经济新常态,要在拉动消费上发挥积极作用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甘肃由于城乡居民人均水平比较低,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并不高。新常态下,消费需求仍然难以在短期内发挥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但目前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社会效益不断放大,蕴含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甘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省份。2014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364万,预计2015年底将达到375万,养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起步较晚,能够提供一些服务的只有兰州、嘉峪关等少数几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只覆盖到45%的城市社区和21.8%的建制村;机构养老服务处于托底阶段,康复护理、心理疏导、老年病或慢性病防治等老年人急需的服务没有跟上;养老产业发展比较零碎,尚未形成产业链条。总之,甘肃养老服务存在需求大、供给小;产品门类少、层次低等“软肋”,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因此,发展养老服务,是城乡居民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也能促进税收的明显增长。
通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拉动消费,需要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上,支持多元主体举办面向老人的家政预约、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安全援助、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服务项目。社区养老服务上,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机构养老服务上,改革运营机制,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和公建民营试点,探索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上,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开发安全有效的康复辅具、服装服饰、陇医陇药等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培育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老年产业集群。
三、民政适应经济新常态,要在扩大投资上发挥积极作用
对于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一直是拉动甘肃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近两年,由于传统产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再加上新的投资热点缺乏,投资增速呈下降趋势。但从民政来说,养老服务、社区服务、殡葬服务等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资需求,尤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突出。
总体上讲,甘肃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全省养老床位8.66万张,每千名老年人23.8张,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只有5330张,占床位总数的9%,远低于61.7%的全国平均水平。兰州等市更是“一床难求、排队等候”。到2020年,甘肃老年人将达到424万,按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35张计算,养老床位要达到14.84万张,还差6.18万张。若每张床位按10万元测算(根据每张床位35平方米,单位造价3000元/平方米核算),全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蕴含着61.8亿元的投资需求。同时,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
这么大的投资需求,必须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要积极协调落实税费减免、土地供应、财政补贴、融资贷款等优惠扶持政策;加快简政放权,降低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支持社会力量对闲置的医院、学校、厂房、商业设施、农村集体用房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兴办养老机构;鼓励个人利用社区居民住宅和农村闲置房屋,兴办家庭化、个性化的托老所等养老机构;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股份制合作的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模式;将成熟可行的养老服务项目列入对外经济合作和招商引资项目名录,积极引进省外和港澳台等境内外资本来甘投资。
四、民政适应经济新常态,要在促进就业上发挥积极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甘肃经济欠发达,人口较多,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工作岗位。从民政来说,有两个方面要作为促进就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要积极通过养老服务促进就业。养老服务业涉及面广,可吸纳的就业岗位多种多样,包括护理员、生理理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到2020年,甘肃老年人将达到424万人,机构养老平均按5︰1、居家和社区养老平均按100︰1的标准配备养老护理员,单这一项就能为社会提供近8万个就业岗位。当前,甘肃养老护理员非常缺乏,专业化服务水平低。同时职称、福利等制度不健全,致使专业人才招聘难、人才流失严重。这就需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协调完善并落实技能职称、福利待遇等制度,留住人才,稳住队伍。通过多措并举,既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又有效解决相关专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要着力促进退役士兵就业。甘肃是一个兵员大省,每年接收的退役士兵比较多。为促进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创业,甘肃成立了“退役士兵教育培训集团”,吸收省内182所中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院),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要进一步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研究,切实在提高士兵参训率、培训合格率、学员就业率上下功夫,努力把处于最佳年龄段的退役士兵培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使退役士兵有专长、有能力按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就业。
(刊于《甘肃日报》2015年3月31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