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报道:庆阳 再造一个子午岭
近几年,地处子午岭深山的宁县盘克镇前渠村出了名,原因是这个小村庄通过发展苗林产业致了富。
前渠村属庆阳市典型的子午岭林缘区贫困片带。从2013年开始,借助省市脱贫攻坚的扶持政策,村里成立了盘克镇森园春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用宜林山地,发展苗林培育产业,不仅就地存了绿,还将30多种绿化苗木卖到了北京、天津等市场,赚了个钵满盆满。
在庆阳市,像前渠村这样变观念、转方式的村子已经很普遍。
庆阳属于黄土残塬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与此相对应,全市约有宜林荒山730多万亩、弃耕地100万亩、无立木林地49.9万亩,这些都为全市进行苗林结合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2013年秋,庆阳市提出每年利用宜林荒山实施苗林结合培育100万亩,到2020年,实现宜林荒山造林700万亩。这接近庆阳境内子午岭林区的面积。也就是说,庆阳市将利用7年时间,“再造一个子午岭”。
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庆阳市出台了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的意见,明晰了经营主体对林木种苗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经营者既有造林育苗的义务,又有处置苗林、享受收益的权利。政策规定,在宜林荒山一亩地栽植440棵树,成林后可依规逐步间伐330棵,获得经济收益,保留110株作为生态公益林经营,享受国家公益林补贴。由于可以通过采挖大树补栽小树的方式保持循环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栽植苗林的积极性。
庆阳市还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由市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各县区每年筹措1000万元,扶持苗林产业,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苗林培育。在政策驱动和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庆阳市先后引进造林育苗企业近百家,共有391支造林专业队参与苗林结合培育施工,发展个体育苗大户200多户,成立专业合作社117个,参与农户达22万余户,累计启用民间资金18532万元,连续几年每年造林百万亩以上。
为确保育苗产业和造林工程取得实效,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庆阳市改变以前林业部门“单打独斗”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把以前的“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把部门的“独角戏”变成全社会的“大合唱”。坚持“整流域规划,规模化治理”的原则,庆阳市绘制了《庆阳市“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规划图》,实行“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全市建立了市、县9个“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实行“一厅式启动,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并组织专业的销售队伍,先后到北京、内蒙古、山西、青海等省区市14个地市开展苗木推介活动。
据专家测算,实施700万亩苗林结合培育,每年可蓄水3.7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1.5亿吨,制造氧气1.2亿吨,固碳0.7亿吨,能够有效扩大环境容量,为庆阳市能源基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目前,全市参与苗林产业的农户22.3万户,其中贫困户4.03万户,7年后,全市苗木总收入预期可达69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能够有效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据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17.2个百分点,可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标准。此外,还可以有效遏制自然灾害,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目前,全市8县区109个乡镇、1185个行政村、22个国有林场均实施了苗林结合培育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48%。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告诉记者:“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极大地增强广大群众的绿化意识,营造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的良好氛围,也为群众建起了一个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为子孙留下了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