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一碗面伴城市发展成长

15.06.2018  09:40

砰,砰,砰”这带有节奏感的声响,是面与案板的互动,而面的劲道就在牛肉面师傅“捣、揉、抻、摔”的一系列动作中造就,面条在滚烫的水中完成了最初的蜕变,舀上几勺熬制数小时的醇香牛肉汤,加上几片白萝卜,再放上辣椒油,撒上蒜苗与香菜,一碗兰州牛肉面的制作就完成了。

对于40岁的兰州人马俭来说,每天清晨的一碗牛肉面是必不可少的,他说:“以前物质条件差,生活水平低,牛肉面量大实惠‘抗饿’,人们也不在意店面的大小和装修,有吃的就行。”从小时候两毛五一碗的牛肉面吃到现在的七元一碗的牛肉面,这碗面伴随着马俭的成长。

在邮政公司上班的马军在牛肉面馆手机扫码支付了一碗牛肉面,等面的间隙,他说道:“现在手机太方便了,网购、手机支付一应俱全,我记得2006年刚入职的时候,全单位一星期就一两千个包裹,现在赶上网店有活动,一晚上就能有十几万个包裹。

马军从小住在大杂院,一个院子十几户人,小朋友们没钱买玩具,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弹弓、三角板、滚铁环、陀螺,马军对自己做过的玩具如数家珍。除了玩具,人们的穿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小时候衣服件件都有补丁”,他笑着说:“那时候屁股上补丁一圈圈的,老远看起来就像个‘枪靶’一样,书包也是一背好多年,破了就找块布补上,等到实在背不了的时候,书包早就成五颜六色的了。

现在不一样了,坐公交车回家的路上逛逛网店,喜欢的东西一应俱全,还没到家购物已经完成,在家等着包裹就行,衣服穿一两年就可以换一拨,日子好了,也更有奔头了。”马军说。

今年50岁的甘肃天水人刘润强在兰州生活了几十年,也早适应了早起一碗牛肉面的生活,“早上不吃一碗面都觉得不舒坦。”他说。对于刘润强来说,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条件。“以前坐公交车都是两三分钱几站路,城市马路少,路上汽车少,自行车多。之前从兰州回天水老家坐车得走整整一天,后来高速公路开通了,四个小时就能到家,现在有了高铁,一个半小时就能从兰州到天水,太方便了。”刘润强说道。

兰州牛肉面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也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地方特色小吃。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牛肉面得到了长足发展,由地方小吃向产业规模化发展,并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现在兰州牛肉面已落户20多个国家。这一碗面,见证着这座城的发展与成长;这一碗面,也正在向全世界展示着兰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