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东乡手抓餐馆“遍地开花” 羊产业铺开“致富路”
中新网兰州10月15日电(南如卓玛魏建军)甘肃东乡人马国良从一个放羊娃变成养羊大户,养殖场遍及甘肃河西、临夏等地,身家上亿,成为当地人的致富“领头人”而受崇拜。
东乡,既是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称谓,也是甘肃临夏境内一个县名。中国东乡族主要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信奉伊斯兰教。东乡手抓,是东乡族人的特色菜,受到回、藏、维、蒙等民族共同喜爱,“东乡手抓”餐馆在中国西北遍地开花。
记者在马国良的养殖场看到,羊群现代化饲养,每日三餐都科学精细配料。“东乡手抓以东乡族独特烹饪方法煮制,加之当地的自然气候培育的本地羊而独具魅力。”马国良告诉记者,当地从事东乡手抓行业的人达一万多人,手抓受西西北受捧,养羊自然成为“不亏本的卖卖”。
手抓羊肉,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一带最受欢迎的民族饮食之一,也是生活在中国西北的各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东乡手抓同样流传千年至今,与少数民族居住在相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生活习惯有关系。“外出游牧,数月不归,而羊肉却有饱食一顿,整天不饿之功效。”
近日,记者途径青藏公路,在人烟稀少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茶卡盐湖附近,鲜见有常住居民,但途经的不息车流使得公路边一家经营“东乡手抓”生意的小餐店生意红火。
记者在青海采访时路过这家小店,老板是已在当地开店10余年的甘肃东乡人马有才。在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店里,厅中间放着炉子,搭在上面的两个大茶壶里热水嗞嗞作响。这种店面布置,是西北乡村常见的小餐饮。
“羊肉是大西北少数民族必不可少的日常食物”。马有才告诉记者,西北羊肉吃法有黄焖、手抓、烤全羊、烧烤等十余种。
在东乡县城,美食城老板马人一说,每天可以卖出近500只羊。“好客的东乡人,生活再穷再简单,每逢佳节或宾客临门,最隆重的待客仪式便是宰羊,手抓羊肉在宴席上是必不可少。”马人一说,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和生活方式变化,请客上餐馆逐渐多了。
虽然在餐馆就餐者增多,但当地习俗“平伙”仍然流行,在农闲或雨雪天,由几个脾气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平均出钱买一只羊,推选一个东家在其家里制作。肉煮熟后,由行家操刀剁份子,很均匀地分成若干份,每个人都会品尝到羊身上的各部位肉。
甘肃东乡县县长张忠学说,养羊业是东乡县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当地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突出发展“东乡手抓羊肉”民族特色饮食品牌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年饲养量达113万多只,存栏57万只;大大小小的东乡手抓餐馆有500多家。
张忠学告诉记者,在良种改良方面,畜禽良种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畜牧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多年来,东乡县上从山东等地区大力引进纯种小尾寒羊2万多只,杂交改良当地土种羊群,每年肉羊改良授配10万只以上。目前,全县纯种小尾寒羊及其杂交改良羊存栏占全县羊存栏总量的90%以上。2013年底,全县共引进陶赛特、波德代以及小尾寒羊等良种羊8200多只,完成肉羊杂交改良17.5万只,产活羔羊45.7万只。
据统计,2013年底,东乡县新发展1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4个,5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5个,2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累计达到64个;新发展养殖大户153家。全县养羊农户占总农户的92%以上。
同时,当地发展草产业,实施了牧草种植补贴。为了解决饲草短缺问题,该县上提出的“两个20万亩工程”任务,特别是为了落实好20万亩优质牧草工程,每年人工种草5万亩,2013年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19万亩,秸秆利用率60%,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饲草支撑。
“为提高东乡手抓羊肉产品的附加值,把产业开发与品牌打造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东乡手抓走出去战略。”张忠学说,目前,以经营“东乡手抓羊肉”为主的餐饮企业已达500多家,年产值超过4亿多元,就业人员近1万人,涌现出了一批以“东乡手抓羊肉”为特色的知名餐饮企业,有力地提升了“东乡手抓羊肉”品牌知名度,促进了农民增收。
同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招商引资建成了投资6600万元的甘肃凤凰绿色肉类养殖开发公司、投资2500万元的东乡手抓美食城等产业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山区繁殖、川塬育肥、龙头企业贩运、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链条化产业发展模式。
“历史上,西北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饮食上,至今遗风尚存。”张忠学说,当地着手推广东乡手抓民族饮食文化。比如,在全国400多个地级市以上城市创办“清真东乡手抓餐厅”,官方给予3万元人民币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