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C星在轨交付环境保护部

14.07.2014  10:42

中国环境报记者童克难北京报道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7月11日在京组织举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C星在轨交付仪式。卫星由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交付给用户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正式投入科研应用。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C星为我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也是国际上首个提供S波段微波成像数据的卫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动态监测能力。2011年11月19日,其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通过与在轨运行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组网运行,实现了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有效提升了我国综合减灾和环境监测能力。

截至目前,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C星共获取对地观测图像6.7万余景。利用这些图像,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在洪涝、雪灾、滑坡、泥石流、冰凌、海冰的灾害评估与监测,典型地物识别,围网养殖监测、自然保护区监测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应用能力评价和应用探索。

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08年环境一号A、B星交付后,卫星遥感技术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以及在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三湖一库”蓝藻水华监测、秸秆焚烧监测、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监测、沙尘暴监测、核电厂监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家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环境卫星遥感已成为环境监测、环境监督执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

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积极探索C星数据质量改进方法,深挖数据应用潜力,积极发挥“2+1”星座协同作用,服务国家环境管理。在抓好环境一号A、B、C星应用工作的基础上,及早准备,大力推进环境卫星后续星的立项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