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华夏文明“DNA”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14.07.2014  15:34

 

    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定西众甫博物馆、武威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7月13日在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举行,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副校长丁虎生,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冯玉雷,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刘学堂教授及甘肃省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张德芳、刘再聪,以及收藏家、文化企业家洪涛、刘子毅、刘岐江等先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和考察活动启动仪式。

    研讨会后,为期两周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正式启动,参与考察活动的专家、学者有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阿克苏地区人大主任卢法政,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大学教授方向军,叶舒宪,叶茂林,易华,冯玉雷,刘学堂,刘歧江,复旦大学博士后安琪等。考察活动结束后,参与考察的各位专家、学者将集结出版各自的考察笔记,形成学术著作,并最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而且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 “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

    目前,国内有些学者根据从甘肃、青海等地区齐家文化等其他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玉器等资料分析,推测很可能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的雏形。“玉石之路”在汉武帝时被重新开发利用,商贩们从中原向西域运去大量的丝绸和药材,归来时又带回大量的玉石和当地特产。因运输玉石取此道而闻名,汉武帝在甘肃驿站设置“玉门关”,玉石到此便是进入国门。

    20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长安(今西安)起程,经甘肃、新疆到达中、西亚并联结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地区。从此这条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成为中国、印度和希腊三种主要文化交汇的桥梁。由于中国通过这条路运到欧洲的商品主要是丝绸,故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其誉为“丝绸之路”,并得到世界公认。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张骞所走的这条“丝绸之路”正是在古代的 “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的。

    近年来,著名学者叶茂林、叶舒宪、易华等通过对文献资料研究和田野考察,认为华夏文明的“DNA”就存在于影响至今却被人们长久忽视的玉文化中。尤其是得名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齐家文化”,以发现遗址多,出土陶器、玉器等文物数量大而闻名于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为中原连接西北乃至中西亚的咽喉和纽带。丝绸之路上佛教东传,丝绸和四大发明西去,证明了甘肃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站。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沿着丝绸之路这条东西贯通甘肃全境的文化线路而搏动。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会批准通过“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这一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于古老而又辉煌的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此次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又显著增加了甘肃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含金量。

    举办“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就是希望依托本省以及全国各地长期致力于华夏文明、玉石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方面研究的专家,共同研究、挖掘、弘扬“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深刻文化内涵。随后几年中,主办方还将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张骞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周穆王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唐蕃古道文化考察活动”、“吐谷浑道文化考察活动”、“茶马古道文化考察活动”等一系列文化考察活动,通过田野考察、组织学术论坛、出版学术专著和文化考察专著等方式,再现华夏文明的辉煌,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