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野千里牛羊壮——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工作综述

26.10.2015  13:27

  原标题:碧野千里牛羊壮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工作综述

  记者 张晟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成立于1954年,主要职能是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控、草原保护利用技术推广、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草原资源和饲料资源调查、牧区人工草地建植、农区草产业开发、秸秆饲料化利用、牧草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展示、牧草选育和驯化、草原规划和技术标准制定、草业基础数据统计、牧草新品种审定登记、草产品质量监管、动物营养研究及产品开发、农牧民技术培训等。多年来,该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开展工作,在保护草原生态,促进我省畜草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效。

  草原鼠虫害实现科学治理

  甘肃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干旱少雨,牧区超载放牧,导致草原退化严重。草原退化导致草原发生鼠虫害的等级提高,甘肃年均草原鼠害危害面积400多万平方米,虫害危害面积135万平方米,草原鼠虫害防控形势严峻。国家每年给甘肃投入草原鼠虫害防治补助经费1000万元,省级配套200万元,年均防治草原鼠害33万平方米,草原虫害30万平方米。我省在不同区域、不同草原类型,设立了13个草原鼠虫害省级测报站。组织人员在鼠虫害重发区、常发区开展野外调查,每年3月份编制发布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分析报告,为制定防控方案和有效开展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省还选择鼠虫害危害严重的县(市)建设无鼠害示范县(有鼠无害)和虫害生物防治示范县,大力推广招鹰控制地面鼠、人工捕捉地下鼠、生物毒素灭鼠等关键措施,着力推广生物农药灭虫、牧鸡灭蝗等生物防治技术,提高鼠虫害生物防治比例。目前,我省草原鼠害生物防治比例达到70%,虫害生物防治比例达到50%。同时,我省各级草原部门确立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形成了“统筹规划、统防统治、国家扶持、农牧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和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和应急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鼠虫害治理技术体系。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和村级草原植保员组成的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治工作体系,以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为依托,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实行统一调拨药品器械、统一开展技术培训和统一组织虫害防控,提高了虫害应急防控能力和防治效果。牧鸡灭蝗技术实现了控制蝗虫灾害,减少农药残留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牧民增收的“三赢”目标。

  饲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我省实施草食畜牧业增收行动和牛羊大县建设项目,饲草料短缺成为新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全省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将人工种草和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与草食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组织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为草食畜牧业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在国家牧草良种补贴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政策的带动下,我省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2014年全省完成人工种草44.87万平方米,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60.47万平方米,其中苜蓿留床面积达到66.27万平方米。在草产业发展中利用全省草业科技优势,围绕优良牧草品种筛选、牧草种植、收割、加工、储运等环节的关键技术,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共同参与联合攻关,破解技术难题,不断提高草产业科技水平。在苜蓿种植中加大“全膜覆土、精量穴播”、根瘤菌拌种、病虫害防治、适时收割等技术的推广。与省内相关科研院所联系,立足于构建草业技术体系,加强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有效提高了我省草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大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牧草良种化率大幅提高,全省人工草地良种率达到72%。目前,全省建成牧草区域试验站(点)10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个。构建了全省草品种区域试验网络平台,基本能满足区域试验、牧草评价和草品种登记的需要。为了加强草品种管理,规范草产品市场,完善草业生产技术体系,成立了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和省草产品质检中心,开展牧草品种审定和草产品质量监测工作。以高产优质苜蓿项目为依托,在16个县建立固定监测点,对苜蓿生产、收获、加工、销售情况进行监测。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秸秆饲料化利用。建立示范区,带动全省工作,着重开展技术研究,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模式创新,达到充分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牧结合的目的。在全省重点地区建立10个秸秆饲料化利用信息监测点,开展秸秆资源及利用数据监测统计,为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科学依据。2014年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总量达到1489万吨,有力支撑了全省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预警监测夯实了草原保护基础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是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实施草原保护工程、推广草原利用技术、开展草原监督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该站完善布点方案,规范监测技术,在全省建立了以遥感技术为支撑的草原监测网络,努力使草原监测工作向纵深拓展。全省共建成草原监测点606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22个,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组织开展草原生产力与生态监测。每年组织人员开展野外样方数据采集和入户调查工作,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和生产力模型验证及反演,测算全省各类型草原的产草量和载畜能力,编制发布甘肃省草原监测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开展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选择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县连续开展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编制《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报告》,为工程评估验收提供依据。三是开展草原返青和牧草长势情况以及牧业县冷季牧草储量监测。在不同的草原类型开展草原返青监测和草原牧草长势监测,结合遥感指数和气象资料对全省草原返青和牧草长势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编制发布监测报告,为牧民及时出栏牲畜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四是在草原补奖区开展禁牧和草畜平衡监测。开展补奖机制监测试点示范工作的同时,指导各地开展草原补奖监测工作,为评价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依据。

  新技术示范推广破解了草原发展的关键问题

  该站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全国畜牧总站联合开展了一批研究和推广项目,破解了制约草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还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以会代训、考察学习、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对基层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对牧民开展草原围栏、划区轮牧、补播改良、舍饲圈养、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牧民实行以草定畜的技术水平,达到保护草原,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该站在组织开展好面上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通过抓点示范的方式组织了一批科研示范推广项目,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