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菜园里的"父子兵":三十年内外兼修实现发"菜"梦

10.03.2022  04:02

   甘肃华亭菜园里的“父子兵”:三十年内外兼修实现发“”梦

  中新网兰州3月9日电 (张小兵)“这段时间蘑菇长势好,产量高,一天能摘一千多斤。”3月8日,迎着春光,走进甘肃省华亭市东华镇黎明川文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蘑菇棚,一排排白色的菌棒码得整整齐齐,菌棒两头,一簇簇小蘑菇露出黑色的小伞头,贪婪地吸吮着阳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季是菜棚里一年最忙碌的时候,该合作社负责人唐文波正和几位工人采摘蘑菇,忙得不亦乐乎。“共种了3棚蘑菇,一个棚里约有一万个菌棒,去年11月入棚,这段时间正是采摘旺季。再过几天,就要开始拌料、装袋、消毒、发菌,为下茬蘑菇种植做准备。”唐文波说。

唐文波在棚内采摘蘑菇。 张岗 摄

  今年78岁的唐文波父亲唐书荣,依然精神矍铄地给一排排菌棒浇水,动作娴熟干练。“父亲种了一辈子菜,可以说是老把式了。有了感情,舍不得丢掉这个活计,我种菜也算是子承父业。”唐文波介绍说,1986年,父亲在外地学到种菜技术后,回到老家西华镇王寨村,利用所学种起了露地蔬菜。

  1991年,生活条件好转后,唐书荣率先在村里搭起了三座蔬菜大棚,开始发展起设施蔬菜。作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年下来三棚菜收入了三千多元。随后几年间,他家不断扩大种菜规模,蔬菜种植面积翻了几番,但效益并未跟着翻番。

  “我上学学的建筑专业,毕业后在外地从事工程建筑和材料销售工作,在工作中越来越感觉到科技和市场的重要。”唐文波分析说,前些年,家里种菜效益没上去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对种菜技术和蔬菜销售研究得少,要想提高种菜效益,关键要多种植一些新品种果蔬,同时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拓宽销售渠道。

  2003年,唐文波回到农村跟随父亲种起了蔬菜。他告诉父亲,现在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种菜也要在技术和销售这两个环节“改革”,除了要“种好菜”,还要关注“卖好菜”。2004年,他从父亲手中正式接过“接力棒”。

  经过一番调查后,唐文波发现父亲这些年在大棚里种的青辣椒、西红柿、大白菜等平常菜确实畅销,但村民家家户户几乎都种,形不成特色,也卖不上好价钱,“要想棚里生金,唯一的路子就是要种出自己的特色。

  随后,唐文波前往西安学习蘑菇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将家里4个棚改种成了蘑菇。“当时,县上种蘑菇的人很少,蘑菇种出来后上市销售快,而且价格还高,当年就收入了7万多元。”唐文波喜滋滋地说。

  “再好的蔬菜,只有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才算真正实现了利润和效益。而要想占有市场,位置和品牌也很重要。”唐文波说,这几年,东华镇黎明川现代农业示范园种菜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也越来越显著,再加上地处全县中心位置,种菜的前景和平台更广阔。

  “父亲主内,儿子主外。”2013年以来,唐文波这对“父子兵”分工合作,开始大展拳脚。“一到冬季,西红柿、青辣椒、芹菜、西葫芦、西兰花等反季节蔬菜就成了香饽饽,市场供不应求。”唐文波说,这对种菜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而且本地产的反季节蔬菜和外地运来的相比,一来新鲜,二来成本低,在市场上有更大优势。

  如今,父子俩配合种菜也快10个年头。“与蔬菜打了几十年交道,越来越有感情了。”唐文波说,现在除了在本地销售外,种植的蘑菇还远销到了甘肃天水、宁夏固原等周边地区。“路子趟开了,我准备把种植蘑菇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带动村邻一起实现发‘菜’梦,过上好日子。”说起今后打算,唐文波信心满怀。(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